Page 7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7

4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夫、从难民少年成长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斯特恩、参加中国革命的
              红医战士傅莱、从跟着“阿妈”学画到为总统画像的皮特 · 马克斯、与中国人

              民风雨同舟的魏璐丝、视上海如故乡的工程师韩布葛、比较语言学专家罗逸
              民、职业革命家和优秀摄影师叶华。第四卷是本课题组专家和其他国内外学者

              关于来华犹太难民的研究的汇集,包括 :“纳粹大屠杀对犹太民族和文明的影
              响”“欧洲犹太难民选择上海为避难地的内因外由”“中国报刊对德国纳粹反犹
              暴行的揭露与谴责”“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1941

              年波兰犹太人如何在上海沦为难民”“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社区”“上海犹太
              难民社区面面观”“上海犹太难民中的锡安主义活动”“《上海犹太纪事报》的

              社会作用和历史意义”“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 : 同甘共苦的深厚友情” “来沪犹
              太难民人数考”“来到中国其他地方的犹太难民”“犹太难民斯特恩一家在哈

              尔滨的流亡生活”“1945—1947年德籍犹太人在青岛的归化问题和产业处理探
              究”“‘梅辛格计划’和‘无国籍难民隔离区’”“为什么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幸
              存下来”“‘来华犹太人’——永远的热点”等17篇。该书于2017年8月由上

              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同时,课题组成员也推出了一些个人编撰的阶段性成果,如斯蒂芬 · 霍奇
              斯塔特的著作《避难上海 : 逃离第三帝国的故事》(Exodus to Shanghai: Stories

              of Escape from the Third Reich)、王健的著作《逃亡与拯救 : 二战中的犹太难民

              与上海》、潘光与汪舒明的著作《离散与避难 : 犹太民族难以忘怀的历史》、汪
              舒明的著作《大屠杀记忆与美国外交》等。课题组成员还发表了“20世纪上
              半叶上海犹太社团的政治活动”“哈尔滨犹太人的文化活动及其影响”“大屠杀

              记忆与反犹主义的消解”等论文和文章十余篇。由潘光主编的中英文大型画册
             《犹太人在中国》和《犹太人在上海》也于2015年推出新版,并被译成法文和

              德文,誉满全球。
                  项目组还举行了一系列研讨活动。在第一子课题组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第二子课题组主要深化对在华犹太难民生活的研究,重点是拓展对上海犹太难

              民社区生活的研究,同时加强对哈尔滨、天津、大连和青岛等地犹太难民社区
              的研究。第三子课题组继续围绕“推拉理论”视阈下来华犹太难民动因探析、

              离散族裔理论视阈下的上海犹太难民探究、集体记忆和“中国情结”引发的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