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8
前 言 5
论思考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四子课题组则围绕纳粹大屠杀期间犹太人避难
史上的“中国模式”这一课题核心进行深入研究。
在上述两个主要的阶段性成果和其他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项目组连续
作战,终于在2017年4月完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最终成果《来华犹太难民研
究(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本书分为三篇二十章。史述篇题目是
“在华犹太难民社区的形成、发展和结束”,在掌握充分资料的基础上将来华犹
太难民的历史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内容包括 : 第一章 欧洲犹太难
民来华避难的远因近由 ;第二章 犹太难民来华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
情况(1933—1941);第三章 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社区;第四章 来到中国
其他城市的犹太难民 ;第五章 上海“最后解决”方案和“无国籍难民隔离
区”;第六章 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 : 同甘共苦的患难友情 ;第七章 在华犹
太人的离去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团的结束。理论篇题目是“理论视阈中的来华
犹太难民和中犹关系”, 主要从理论视阈对来华犹太难民和中犹关系进行深入
研究,内容如下 : 第八章 犹太难民来华的国际背景 : 纳粹大屠杀对犹太民族
的影响 ;第九章 “推拉理论”和犹太难民来华动因探析 ;第十章 流亡与坚
守——离散族裔理论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区 ; 第十一章 关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
和“中国情结”的理论思考 ;第十二章 在夹缝中拼搏求生 : 来华犹太难民劫
后幸存之原因;第十三章 传统史学、公众史学和口述史学的完美结合——20
世纪中叶至今来华犹太人和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演进。模式篇的题目是“犹太
人避难史上的‘中国模式’”,着重对纳粹大屠杀期间犹太人来华避难的一些主
要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来华犹太难民与犹太人避难世界其他地方的经历进
行比较研究,提出了纳粹大屠杀期间犹太人避难史上的“中国模式”的概念,
并分析了该模式的五个特点。内容如下 : 第十四章 纳粹大屠杀之前的犹太避
难史 ;第十五章 纳粹暴政期间的犹太难民: 中国之外的避难和救助 ;第十六
章 来华犹太难民之犹太避难“中国模式”特点一 : 开放型的大城市成为犹太
难民的主要避难地 ;第十七章 来华犹太难民之犹太避难“中国模式”特点
二: 犹太难民生活在一个没有原发性反犹主义的氛围中 ;第十八章 来华犹太
难民之犹太避难“中国模式”特点三 : 犹太难民的避难地有一个先期到达的实
力雄厚的犹太社团 ;第十九章 来华犹太难民之犹太避难“中国模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