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近代史研究》2020第六期
P. 139

吴巳英 / 早期 Pragmatism 中 文译名 的变迁


          empiricism至关重要①;而杜威偏向于用experimentalism (现一般译作"实验主义")或
          instrumentalism(现一般译作"工具主义")来指称自己的思想。















                                   图1皮尔士、席勒、詹姆士、杜威的思想对应的英文名称




                                            二、“实用主义”译名的缘起



              Pragmatism 一词不仅在其源头上饱受争议,传到中国后也是如此。Pragmatism在当下的通行

          译名为“实用主义”,然而历史上它曾有多个译名参与竞争。Pragmatism的译介始于张东蒜1906
          年发表在《教育》杂志上的《真理篇》。此文讨论的是真理的本质和判断真理的标准,主要是在译
          介詹姆士和席勒的思想。张东蒜对于pragmatism基本持赞成态度,但也看到其不足之处,在文末
          援引一位桑木博士的观点对pragmatism做了批评与补充。这位桑木博士应该就是日本著名的新
          康德主义者桑木严翼(1874—1946),曾任教于张东蒜就读的东京帝国大学。②1906年他在日本

          《哲学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与田中王堂(即田中喜一)展开了一场关于pragmatism的论争,在日
          本哲学界颇有影响。③张东蒜发表于同年12月的《真理篇》很可能就是受这场论争影响有感而发。
              桑木严翼和田中王堂的系列论争文章采用的译名均为片假名“X'厶”,即

          pragmatism的音译词,而张东蒜在《真理篇》中采用的译名是“实用论”,他没有解释原因,或许文中
          对“实用”一词的阐释可以视作他译pragmatism为“实用论”的注脚——“所谓实用者,非指目前及
          身体而言,实谓吾人心意之要求。心意之要求非他,即终极是也。所以推求者,以欲达其目的耳。
          此目的关于实践,故谓之实用”。④不过,此后“实用主义”这一译名在中国的流传并不是张东蒜的

          贡献。《真理篇》发表在张东菰、蓝公武、冯世德在日本东京合办的刊物《教育》上,该刊发行两期即
          停刊,影响有限。《真理篇》发表后,除张东蒜本人曾有引用外,似无人再提。⑤
              Pragmatism传入中国与清末民初教育界的尚实之风密切相关。1906年学部宣示的教育宗旨中




             ①  William James,preface to The Meaning of Truth;A Sequel to"Pragmatism,n ( London:Longmans,Green, 1909) ,p. xii.
             ②  桑木严翼任教于东京帝国大学的时间大致是1899年至1906年,1914年至1935年。参见冯锦中《论桑木严翼哲学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第48页。张东菰就读于此的时间是1905年至1911年,参见左玉河《张东茹年
          谱》,群言出版社2014年版,第11—20页。
             ③  这一系列文章包括桑木厳翼就疋》,《哲学雑誌》第21卷第227号,1906年1月;桑木厳翼《“"/
          7         厶就T(承前)》,《哲学雑誌》第21卷第228号,1906年2月;田中王堂《桑木博士XAl;就T〉
          总読t?》,《哲学雑誌》第21巻第232号,1906年6月;田中王堂《桑木博士                             亍人夭厶恳就疋〉总読t?》,《哲学雑誌》第
         21卷第236号,1906年10月;桑木厳翼《田中君V答讥其一)》,《哲学雑誌》第21卷第237号,1906年11月;田中喜一《桑木博士
          <7)答弁①価値总論于》,《哲学雑誌》第21卷第238号,1906年12月。
             ④  张东執《真理篇》,东京,《教育》1906年第2号,第54页。
             ⑤  张东茹:《唯用论在现代哲学上的真正地位(续)》,《东方杂志》第20卷第16号,1923年8月25日,第89页;张东茹:《四
          唯用论》,《新哲学论丛》,商务印韦馆1929年版,第188页。
                                                                                                           135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