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18

"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笔谈

               2000 万人死亡 。 另一位在华的美国传教士哈巴安德 (Andrew P.  Happer) 认为,太平天国战争直到
               北方五省大饥懂的人口损失,损失的人口总数可达 6100 万-8300 万人 。 综合时人的各种估计,我
               们认为:这一时期人口的损失至少在 8000 万以上,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动乱时期 。 然而,由于中国
               人口总数的增长,损失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明显下降 。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的"人口减半"的情形

                已不再出现 。
                    中国人口恢复到战前旧观的时间,比左宗棠估计湖江的复元至少需"二三十年"还要长得多 。
               我们在光绪三十一年 (1905 )编篡的安徽《霍山县志~ (卷二)中找到了颇能说明问题的记载:
                    "垦山之害,旧志已历言之,谓必有地竭山空之患 。 阅数纪而其言尽验 。 道咸之劫,人无手遗,
               而山于此时少复元气 。 故中兴以来,得享其利者四十年 。 近以生息益蕃,食用不足,则又相率开垦,
                山童而树亦渐尽 。 无主之山,则又往往放火延焚,多成焦士 。 " ①
                    光绪《霍山县志》的记载表明:战后该地区人口的恢复大约用了 40 年时间,即到 20 世纪初 。
               而人口的增减与士地元气的剥复,适成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鲜明对照 。
                    根据 1953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回溯推算, 1900 年前后中国人口为 44300 万人, 1910 年为
               45921 万人 。 也就是说,全国人口重新达到战前 1850 年峰值的时间,大约是在 20 世纪初 。






                    在晚清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
                    首先是人口与土地统计数据的辨析 。
                    清代前期顺康雍兰朝的人丁与地亩统计,只是纳税人丁与纳税地亩的统计,两者成正相关,基
               本稳定在每丁 30 亩的比例,因而并不反映实际的人口与士地 。 其后到了乾隆年间开始有"大小男
               妇"的民数统计,但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人口与土地数字,仍多为分摊到各地的纳税人丁与纳税地
               亩的统计 。 曾有研究者试图以这类统计数据说明广西田赋负担甚至比广东还重,其结论当然是错
               误的 。 因为事实上按人头的平均负担广西不仅大大低于广东而且还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②乾隆
                以后的民数统计,虽接近实际人口,但也有其从"本籍主义" (排除流寓人口)到"现住主义" (上报
               全部现住人口)的变化,其后又有从根据保甲编查造报人数再到青吏随意编造人数的发展演变过
               程 。 大体说来,乾隆年间人口统计资料的可信度比嘉庆、道光两朝高一些,而道光朝鸦片战争前的
               统计又比鸦片战争后的可信度高一些 。 至于咸丰朝的民数册报,一是缺失太多,二是随意编造,已
               无可信度可言 。 在这方面,原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后改称社会研究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前身)的相关研究,如梁方仲、罗尔纲、王士达等人的研究是做得最好的 。 何炳才隶的人
                口研究注意吸取他们的成果,因而也有着很高的可信度 。
                    但罗尔纲与何炳橡等人的研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是下面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一一马尔
               萨斯学说是否可以直接作为"原理"应用于中国人口的研究?
                    马尔萨斯为中国人所熟知,是由于他在最初出版于 1798 年而后又经过多次修订的《人口原
               理》 一书中所提出的"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的著名论断,也就
               是所谓"两个比率"(中文版初译作"两个级数" ) :"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




                   ① 光绪《 霍山县志 》 第 2 卷 。
                   ② 参见姜涛《 人口与太平天国革命} , { 南京社会科学 } 1991 年第 I 期 。
                                                                                                       17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