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16
"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笔谈
末年,还是达到空前的 3. 1 亿,几乎是明代人口峰值的两倍 。 清代盛世人口的增长,与番薯、 玉蜀泰
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关。 这类高产作物能够在高阜斜坡乃至贫癖土地种植,从而大大扩展了耕地
面积,但也因而加刷了水士流失并影 响到生态环境的变化 。 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清代人 口的增长相
互促进、互为因果 。 到了乾隆末年,朝野都已感受到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 。 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
(1793 年 12 月),已届莹莹之年的乾隆帝在一份上谕中指出:
"我国家承天眷佑,百余年来太平天下,化泽涵濡,休养生息 。 承平日久,版籍益增,天下户口
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 。 ……生之者 寡 ,食之者众……联甚忧之 !" ①
同年,被后人戴上"中国马尔萨斯"桂冠的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洪亮吉 (1746-1809 )也在文章
中明确提出关于人口增长带来危险的警告:
"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 治平之久,君相不能使人
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 ……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
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 " ②
清朝统治者为缓解人口压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如开放封禁山区,允许开荒归己,免于升科,
适当鼓励向某些边远地区移民,等等 。 但"人满"的阴 霍始终驱之不散 。 清人汪士择在其《 乙丙日
记》中所描述的太平天国战前"人多之害"情形,更是一派"末世"的景象:
"人多之害,山顶已殖柔暖,江中已有讪|田, J 11 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 地之力
穷矣 。 种殖之法既精,糠鼓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手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弹
矣 。 ……驱人归农,无田可耕;驱人归业,无技须人 O 皆言人多,安能增益?盖一亩不过一农,一店
不过数人,今欲以百农治一亩,千人治一店,如何其能?" ③
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的社会状况逐渐为外人所知 。 到了 1850 年,两位远在
欧洲的评论家在共同署名的一篇《 国际述评》中指出:
"在这个国家,缓慢地但不断地增加的过剩人口,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的大多数
人的沉重榈锁 。 " ④
这一年,载于户部《汇造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的各直省人口数字为 4.3 亿 。 这是太平天国战前
人口汇造最为齐全的一年(此后即每缺数州县甚或数省) 0 1850 年前后的实际人口估计已 高达
4. 5 亿,这也是太平天国战前中国人口的峰值。
1850 年冬,太平天国起义于广西桂平爆发, 短短数年便席卷了 10 多个省的广大地区 。 在太平
天国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清王朝的斗争 。 清政府动员起自身全部力量 ,对造反的各族
人民群众实施血腥镇压 。 外国侵略势力也趁火打劫,或发动战争,以攫取更多在华利益和特权;或
鲸吞蚕食中国领士,奴役压迫我边疆人民 。 严重的饥谨、瘟疫如影相随,交替袭来 。 如以 1853 年 1
月太平军攻克第一座省城武昌作为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到 1878 年 1 月清军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
疆全境,全国的战乱整整延续了1/4 世纪 。 若再加上 1877-1878 年间北方的大饥懂("丁戊奇
① 《 清高宗实录》 第 1441 卷 ,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戊午,载 《 清实录》 第 27 册,中华书局 1986 年 版,第 249-250 页 。 按:乾
隆帝有关人口增长 十 余倍的说法并不准确,他显然是把顺康雍三朝的人 丁 统计当作实际人口了 o 参见后文第二节的论述 。
② 《 洪北江诗文集·意言 ) ,商务 印书馆 1935 年版。
③ 汪士锋: { 汪悔翁乙丙日记} ,明斋丛刻 1936 年版,第 3 卷,第 26 叶下一27 叶下 。
④ 马克思和恩格斯: ( 国际述坪) (一)( 1850)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64 页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