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12
&叫支昂完 2022 年第 2 期
不可须央分离的自然来定位人,也从赖自然为生并作用和改造自然的人来定位自然 。
就前者而言,近代中国的"人"并非抽象的人口数量和人类社会,而是百年间在古老的东方这
片土地上生存、活动的个体和群体,他们主要是土生土长的中华各族人民,也包括抱着各种目的由
域外而来的各色人群 。 对于他们,在做一般的"我族""非我族类"区分的基础上,既可以按东、西、
南、北、中等方位来划分,也可以按省、道、县(旗)、特别区域等地区来划分,还可以按所处自然环
境制约的生产和生存方式特点来划分 。 就后者而言,近代中国的"自然"也并非无关乎人的外在
环境,而是与中外人士的生存和活动日益关联起来的自然要素及其系统 。 它们是客观存在的茫
茫林海、沙漠戈壁、群山叠峦、草原田园、河湖沼泽、浩瀚海洋、飞禽走兽、万物生灵,等等,在不同
时期和不同地方,曾作为经济资源、审美对象、精神家园抑或崇拜之源,与各色人等产生了 形式多
样的错综复杂的关联 。 这样来看待和把握"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研
究就能落到实处或根本之处 。 这样的研究的开展,最为直接的作用在于重新梳理和辨析中国近
代历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史料和史实,进而可以切实地认知近代中国作为人与自然共生的历史
生态世界的存在 。
基于上述内容,可以进一步思考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添加环境史范式的第二层涵义一一这意
味着要讨论如何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重新思考和研究近代中国的基本历史问题①,由此明了环境
史范式与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之间的关联性 。
关于近代中国的基本历史问题,若按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指导下的研究主题来理解、把
握,主要是侵略与反侵略、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等主题;由于它们在不短的时间内一直被视为近
代中国历史的最基本问题,因而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藉此大家辈出 。 即使如此,还是有许多内容值
得进一步挖掘和阐释 。 譬如,近代外国人在华的生物学考察,也曾被视为帝国主义侵华史的一个侧
面 。 后来人们认识到,对这样的历史内容进行探索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但不能简单论之;西方人在
华的生物学考察和研究活动无论在农林经济、园林艺术 、自然保护等方面,还是在近代生物学发
展等方面,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构成了近代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 不过,
这方面的史实和问题在革命史范式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 近年来,相关研究有所加强,甚至在
一定意义上有了突破 。 而这方面的历史还可以在环境史范式下推进研究 。 推进的主题不仅要涉及
更多的来华人士及其活动,而且要涉及华人移民在海外的活动及其对当地社会一生态秩序重组的
作用③,尤其要涉及人类作用下异域物种的跨域交流及其问题,这即是克罗斯比所主张的"哥伦布
大交换"④在中华大地及其关联之所的体现。
对于现代化范式下的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主题研究,也可在环境史范式下认
识和拓展许多问题 。 这方面的成果已为数不少,如环境史视野下近代中国火柴制造业的研究以及
对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环境意识及其成因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的研究,
① 在这方面,李文海等老一辈中国近代史研究大家做出了表率(参见李文海《 清未灾荒与辛亥革命~ , { 历史研究 ~ 1991 年第
5 期; {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 ,人民出版社 2020 年此时,夏明方等中生代学人创造了佳绩(参见夏明方 《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
会 ~ ,中华书局 2∞0 年版; { 近世棘途 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 历史的生态学解
释 21 世纪中国史学的新革命~ , { 新史学 》 第 6 卷,中华书局 2012 年版; { 文明的"双向" 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20 年版) 。
② 参见罗桂环《 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 ~ , "前言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 页 。
③ 最新成果参见费及《 再造金山:华人移民与涣新殖民地生态变迁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年版 。
④ "哥伦布大交换" --j司出自同名 著作,指的是哥伦布远航开启的东、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 人种 、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
观念的交流与互才是,极大地改变了此后的世界进程 。 参见艾尔弗雷德, W. 克罗斯比辛辛,郑明莹译《 哥伦布大交换 :1492 年以后的
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