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25
&叫支昂完 2022 年第 2 期
同样产生重要影响 。 而要了解清朝的抵抗决心何以受到极大制约,灾荒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角
度 。 前述道光后期黄河连续发生的大决口,不仅与鸦片战争在时间上高度重叠,而且形成了直接的
战略联动关系 。 这首先表现在财政上的沉重压力 o 1841 年底,道光帝得知本年军需与河工及灾赈
费用共达 2100 余万两的情况,即刻指示嗣后遇有请帘事件不得"动辄援案声请" 。①鉴 于清
朝为鸦片战争共支出军费 3000 余万两,而三次黄河大工总数亦达 2000 万两的开销,显然将本就困
窘已极的清朝财政推向深渊 。 其次则是灾荒与战争同样触发了社会隐忧 。 战争期间,湖南名士邓
显鹤便将"海疆不靖"与"大河横决"并列为两大威胁,甚至认为"安内方可攘外" 。②浙江巡抚刘韵
到于 1842 年初向朝延提出改"剿"为"抚"的"十可虑"建议时,也将上年底江湖灾荒可能导致民变
的危险作为不能续战的一个重要理由 。③ 无疑,这是研究鸦片战争时不应被忽略的声音 。
尽管灾荒并非引爆金田起义的导火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灾荒对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不大 。 从
空间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在其十余年的存在时间里,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
区 。 而这个区域,正是近代以来遭受江患日重一日的区域 。 在金田起义爆发前的十年间,两湖地区
在持续不断的灾荒挤压下,社会秩序日趋动荡 。 对此, 1842 年湖北崇阳钟人杰抗清案、 1843 年湖南
未阳阳大鹏抗粮案,以及 1847 、 1849 年先后由雷再浩、李沉发在湘桂交界地区发动的起事,都是社
会矛盾激化的代表性事件 。 如此一来就容易理解,本来在广西境内一再受挫的太平军,却在进入两
湖地区以后迅速壮大,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 而在江西 、安徽、江苏和浙江境内,同样因连年灾荒而处
于高度社会动荡之中, 19 世纪四 五十年代以抗粮抗租抢粮为中心的民变事件层见叠出,从而成为
太平天国革命的有力配合 。 另外值得一提的 是,本来力量分散且较为单薄的抢、军,恰恰是从 1855
年黄河铜瓦厢决口事件中获得了发展良机,从而得以在"天京事变"后成为太平天国的奥援 。
19 、20 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期 间,灾荒的影 响更为显著 。 首先,华北地区这一时期遭遇的严
重旱灾,为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 在山东、直隶等地不断发生反洋教
活动之际,一批又一批被灾荒制造出来的饥民与流民的加入,使得反洋教活动风起云涌 。 正是由于
灾荒与义和团运动兴起之间的密切关联,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巳 M. MacDonald) 在 1900 年 4 月间
甚至致信英国外交大臣称"只要下几天大雨"将比政府的"任何措施更迅速的恢复平靖" 。④ 其
次,义和团在鼓动底层民众进行反洋教斗争时,也不失时机地将灾荒与抗争意识结合起来 。 在义和
团广为散发的多种宣传品中,都反复强调灾害的起因与教会和西方舶来文明密切相关 。 不过,这种
动员手段虽然在灾情发展的时候颇为奏效,但是随着灾情的缓解,其有效性亦必然大为降低 。 因
此,在义和团运动遁兴遁衰的过程中,灾荒显然构成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 。
清朝覆亡之际,由大规模灾荒促成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在政权更替的舞台上的确未能跻身
主角位置 。 但是,灾荒不仅是贯穿辛亥革命全过程的重要社会现象,而且为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变迁
提供了一条良好的认知脉络 。 首先,因灾而起的民众抗议和社会骚乱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日趋高涨。
武昌起义前十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绵不断的灾荒造成了数量惊人的饥民、游民,而清政府一方
面不得不支付 巨额对外赔款,另 一方面又为挽救衰亡而推行"新政致使其抗灾能力极度弱 化 。
1910 年长沙抢米和莱阳抗捐事件,正是灾荒酿成大规模群体事件的典型体现 。 其次,革命力量充
分利用灾荒揭露清朝统治的反动与落后,有力扩展了革命舆论的传播与影响 。 同时,这种舆论也反
① 《 清宣宗实录》 第 6 册,第 36 1 卷,中华书局 1986 年影印版,第 523 页 o
② 邓显鹤: { 南村草堂文钞} , { Y青代诗文集汇编 》 编慕委员会编: { 清代诗文集汇编 》 第 52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10 年版,
第 236 页 。
③ 茅海建: { 天朝的崩溃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4 18-4 19 页 。
④ 林敦奎: { 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 } ,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1 年第 4 期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