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25
冯玉荣 / “授受源流”:《清史稿》医者传的编纂与医史的承启书写
浙地区为主,与《明史》相仿,但是宫廷医者明显减少,所呈现的是清代由江苏、浙江民间医者引领,
吴中医学、钱塘医学成为地域医学中的重要代表。
吴中医者以吴有性、尤怡、叶桂、薛雪为代表。 吴中一直是文化昌盛之地,名医辈出,由明至清,
吴中医学进入鼎盛时期。 唐大烈在《吴医汇讲》中对吴中医家作了概括:“吾吴文献之邦,乃良医荟
萃之域,韩门昆季,擅卢扁之称;葛氏乔梓,绍张刘之学,新甫启东廿子,前朝之著述已繁,生洲(尤
乘)、路玉(张璐)诸公,圣代之阐扬亦伙,《印机草》识元仪(马俶)临证之慎重,《读书记》知在泾(尤
怡)学业之深沉,凡此各自成书,出自诸家见地。” ① 从明末清初吴有性的《瘟疫论》 第一部瘟疫学
专著,到清代叶桂《温热论》的问世,更确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病学的学术地位。 正如清人雷丰
所说:“又可(吴有性)著书,正崇祯离乱之凶年;鞠通(吴瑭)立论,际乾嘉升平之盛世;一为瘟疫,一
为温热,时不同而病亦异。” ②
钱塘医者以张志聪、高世栻、张锡驹为代表。 对于钱塘地域医学的盛况,王琦于乾隆三十二年
(1767)刊印医学丛书《医林指月》时就明确指出,“闻之耆老,自顺治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间,外郡人
称武林为医薮” ,陈修园(念祖)《医学三字经》在论述医学源流时称,“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
③
慈航”。 ④ 《清史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梳理,“明末,杭州卢之颐、繇父子(此处名字记载有误,应
为卢复、卢之颐父子) 著书,讲明医学,志聪继之。 构侣山堂,招同志讲论其中,参考经论,辨其是
⑤
非。 自顺治中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间,谈轩、岐之学者咸归之”。 ⑥ 即当代学者所归纳的钱塘医派脉
络,以钱塘医家张卿子为开山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并由高世栻与仲学辂为传承代表
的,以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集讲学、研经与诊疗活动为一体的,以维护旧论为学术主张的医学流
⑧
派。 ⑦ 《清史稿·艺术传》虽称福建长乐医者陈念祖著作十余种 ,但是只重点提到《伤寒金匮浅
注》,像《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这类浅显易懂的著作均未提及,显然是将其归为伤寒学类,由
于陈念祖对钱塘医者的推崇,因而《清史稿》医者传将其附在钱塘医者之后。 由此可窥见《清史稿》
医者传所择选人物是刻意甄别属类,才会突出介绍某类核心代表著作。
《清史稿·艺术传》以人物擅长的医学知识为类,纵横交错,打破了原有二十四史,仅以时间为
线索的归类方法,显示了其“以类为先后”“具述授受源流” 的宗旨。 《清史稿》 医者传一方面承继
了原有正史方技列传的传统,以传主的方式来叙述医史;另一方面也重视对其学术源流的梳理,将
温病、伤寒学作为清代医学学术的主体来叙述,并强化了江南地方医学传统的主流地位。
二、 医者传撰者夏孙桐的择选与裁断
《清史稿》医者传由夏孙桐撰写。 夏孙桐,字闰枝,又字悔生,晚号闰庵,江苏江阴人,光绪十八
① 唐大烈:《吴医汇讲》,“自序”,嘉庆年间刻本,第 1 页。
② 雷丰:《时病论》第 8 卷,“温瘟不同论”,《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 1005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影印版,第 398 页。
③ 王琦:《医林指月》,“侣山堂类辩跋”,清乾隆三十二年宝笏楼刻本,第 33 页。
④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第 1 卷,“医学源流第一”,《陈修园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年
版,第 817 页。
⑤ 杨士孝:《〈清史稿〉医家传记误述考订》,《辽宁大学学报》1984 年第 6 期。
⑥ 《清史稿》第 502 卷,“艺术一·张志聪传”,第 13871—13872 页。
⑦ 张承烈:《钱塘医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 页。
⑧ 《清史稿·艺文志》载陈念祖十余种著作,《灵枢素问浅注》《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 《伤寒论浅注》 《长沙方歌括》
《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神农本草经读》《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景岳新方砭》《十药神书
注解》《霍乱论》《女科要旨》《医学三字经》(《清史稿》第 147 卷,“艺文志三”,第 4336—4340 页)。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