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0
2022 年第 3 期
书写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著名医学家时,不可避免仍以传记排列的方式呈现。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的《清代之医派》一节,开篇即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儒之门户
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将其视为医学界产生学派的关键时刻。 认为清代之医派可分为古
①
派、今派二类:喻嘉言、柯韵伯、张隐庵、高士宗、徐灵胎、黄坤载等,崇奉岐黄,折中仲景,古派也;叶
天士、薛生白、余师愚、吴鞠通、王孟英等,力辟蚕丛,独开新境,今派也。 以医学未变迁以前之著名
医学家可分为七派:嘉言派黜邪崇正、韵伯派去伪存诚、天士派援古证今、灵胎派补偏矫枉、石顽派
执一失中、坤载派胶柱鼓瑟、修园派因陋就简。 自医学变迁之后又一变,而为守旧、维新两大派,守
旧派以尊经辟西为主旨,维新派以斥经崇西为目的。 ② 所列举清代医派的代表医家与《清史稿》医
者传主传者颇多耦合。 其师丁福保所著《历代名医列传》杂糅了两种不同的传记传统,既有自唐代
甘伯宗《名医传》、明代李濂《医史》以来的名医传记传统,还有由日文翻译而来的西人传记传统。 ③
这种融和古典与现代、中与西的书写方式,也表现在陈邦贤医史书方式的矛盾观念及行为中。 陈邦
贤自己也称“清代著名医学家之类似庞杂,而医派之所以言之不易也”,才会出现既有古今派的分
法,又有著名医学家七派、守旧维新两大派的分法。
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有先发之功。 近代以来,中医面临着西学东渐、中西医交汇及竞争图
存的局面,医史书写不仅是医学是否昌明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关系到如何重估传统医学及重新建
构中医的知识体系。 陈邦贤等人虽有中医背景,但是受西学影响较深,主张革新中医,持“整理国
故”的态度来书写医史。 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出版后,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在中医界内部对于
如何书写医学史也展开了讨论。 1923 年,高思潜在《绍兴医药学报》提出医学史书写应该明变、求
因、评论。 所谓明变,即求其同异沿革之迹,使承学之士,明了其中线索,此为医学史之第一要务也。
求因,即必须寻出此种思想同异沿革之原因,要考虑个人才性不同、所处之时势及境位不同、所受之
思想学术不同。 所谓评论,即就其学说之本质,与其发生之影响,按其所处之地位,为网罗整齐之
说,洞明得失利弊之所以然。 ④ 1927 年,《医界春秋》 发表了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一)》,试图
叙述中国医学系统及变迁。 此文紧接着张赞臣《国医的责任》一文之后,显然在他们看来梳理中国
医学源流,为拯救国医的当务之急。 ⑤ 1929 年,谢利恒称医史之作,实始于宋张杲之《医说》,但其
书杂采说部,颇伤芜杂;俞弁《 续医说》,亦仅随笔札记;李濂始有《 医史》 之作,然其体例亦未尽
善,后此遂无继者。 ⑥ 不过在 1936 年结集出版的《中国医学源流论》 中,谢利恒又特意补充,“ 近
今陈邦贤所述《医学史》,于医家源流颇详”。 ⑦ 尽管陈邦贤认为历代方技传仅述个人史略,试图
突破以传记合集面貌呈现的古代医史书写范式,但仍然承续了医家源流的书写方式。 这也为谢
利恒等试图书写中国医学源流,以弥补古代医史书写与近代医学史的写作裂隙,重振国医提供了
可能性。
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发起成立的中医学校教材编辑委员会,于 1929 年 7 月议决在中医学校
①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第 103 卷,“子部十三,医家类一”,第 856 页。
②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第九章《清之医学》第三节《清代之医派》”,《中西医学报》 第 5 卷第 7 期,1915 年 2 月,第 25—
28 页。
③ 陈昊:《身分叙事与知识表述之间的医者之意——— 6—8 世纪中国的书籍秩序、为医之体与医学身分的浮现》,第 7—29 页。
④ 高思潜:《医事杂评二集:医学史之目的》,《绍兴医药学报》第 13 卷第 1 号,1923 年 1 月,第 8 页。
⑤ 谢利恒:《学说:中国医学源流论(一)》,《医界春秋》第 13 期,1927 年 7 月,第 6—7 页。 (1927—1929 年在《医界春秋》连
载 22 篇,1934—1935 年在《国医公报》续载,最终形成《中国医学源流论》一书。)
⑥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二十)》,《医界春秋》第 33 期,1929 年 3 月,第 11 页。
⑦ 谢观著,余永燕点校:《中国医学源流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4 页。 此点校本所选版本为初始本,即
1936 年澄斋医社铅印本。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