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5

陈思言 / 注重疗效与回归经典: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的路径研究

                      对此问题的探讨,具有医学训练背景的学者已给予足够重视,他们更着眼于现实,有较强的为
                  当前针灸发展提供可靠依据的意识。 其研究理路具体表现为立足现代针灸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概
                  念,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反观其演变过程 ,讨论的主题集中于民国重要医家学术思想、针灸医籍
                                                       ①
                  的内容,以及理论与技术的变革。              ②  这种具有较强实用倾向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在分析民国
                  针灸转型过程时能抓住重要医家思想、技术及理论的转变,以揭示现代针灸理论与技术形成的关键

                  节点;另一方面这种后见之明也容易使历史叙事呈现顺畅的线性感,或者说相对忽视了历史语境,
                  尚未充分挖掘这段历史的复杂性。 近年来已有学者积极尝试打通史学和医学之间的学科藩篱,逐
                  渐关注民国针灸发展的社会文化面相。                  ③  但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的主要路径,尤其是掩盖于中
                  医科学化叙事之下的面貌和特征,尚待进一步研究。                       ④
                      若我们通过文献回到历史场景,会发现民国时期针灸知识的生产是颇为复杂曲折的过程,由诸
                  多医家各具特色的探索组成。 本文即力图回到民国历史语境,探讨两类较有代表性的针灸知识革
                  新路径,分析其成因、影响,及与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关系,由此揭示针灸知识近代转型的复杂性,以
                  进一步理解传统医学在近代的变革。                 ⑤

                                          一、1930 年前针灸知识革新的初步尝试


                      自宋代以后,儒医传统愈渐稳固的同时,针灸等技术性、手艺性的疗法相对方药渐处边缘地





                     ①  早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医家已经开始关注民国针灸史研究,相继有何爱华《针灸史讲义》(1984),郭世余《中国针
                  灸史》(1989),林昭庚、鄢良《针灸医学史》(1995),肖少卿《中国针灸学史》(1997) 等针灸学通史出版,但总体而言都详于古代部
                  分,略于民国针灸历史的讨论。 这些论著的学术理路已显现一定的现实观照。 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针灸学术史研究取径由黄龙
                  祥编写《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时明确提出,但该书的时间断限未下延至民国。 直到 2006 年,谭源生完成硕士论文《民国时期针灸
                  学之演变》,有意识地将这种研究理路运用到民国针灸学术史研究中。 参见黄龙祥《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华夏出版社 2001 年
                  版,“前言”,第 3 页;谭源生《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2006 年。
                     ②  对于民国针灸医家学术思想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承淡安、曾天治、杨医亚等人,相关研究有夏有兵《承淡安研究》,江苏科
                  学技术出版社 2011 年版;王勇《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2008 年;张建斌等
                  《现代针灸学科体系构建轨迹的探析———兼评承淡安〈针灸学〉三部曲》,《针刺研究》2013 年第 3 期;李乃奇《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
                  讨与近代学术流派整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5 年。 关于民国针灸文献的研究主要有岗卫娟《民
                  国时期针灸医籍研究现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年第 3 期;刘科辰《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与其影响》,硕士学位论
                  文,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7 年;张建兰、张树剑《民国针灸译著〈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内容及其影响》,《中国针灸》
                  2019 年第 10 期;赵璟《民国时期针灸教材体例及内容特点》,《中国针灸》2017 年第 9 期等。 其中赵璟文列举了民国时期的针灸教
                  材,分阶段讨论了针灸教材体例结构的变化,但未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材知识结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还遗漏了黄竹斋的
                  《针灸经穴图考》。 近期,张树剑将包括上述部分学者关于民国时期针灸学术史的研究结集出版,参见张树剑主编《民国针灸学术
                  史研究要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年版。
                     ③  吴章(Bridie J. Andrews)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1850 -1960(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13)一书的“From New Theories to New Practices”一节侧重讨论民国医家如何从日本针灸学中吸取经验,尝试合理化自身的知识体系
                  和实践。 李素云、赵京生的《西方“nerve”的译入及其对经络研究的影响探源》(《中国针灸》2011 年第 5 期),张树剑的《针刺消毒史:
                  近代以来的曲折遭遇与社会反应》(《自然科学史研究》2018 年第 3 期)和《近现代针灸科学化实践与转向———以朱琏为中心》(《中国
                  针灸》2014 年第 10 期)等文章从不同侧面讨论了近代针灸革新过程中牵涉的翻译实践、技术变革等问题。
                     ④  近年来张树剑、赵璟等学者已关注到民国时期针灸知识转型的议题,侧重以教育体制化、知识科学化概述针灸革新过程,
                  尚未对宏观转型过程中知识革新路径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关研究可参见张树剑《学术调适与妥协中的民国针灸知识
                  转型》,《中医药文化》2020 年第 1 期;赵璟、张树剑《从教育体制化到知识体制化:传统针灸的近代转型》,《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20 年第 24 卷。
                     ⑤  既有的研究成果,尚未对中医“科学化”进行明确的定义,但一般将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结合讨论。 在此语境
                  下,中医“科学化”一般是指中医西化或“中西医汇通”的过程,本文所涉及的针灸“科学化” 亦沿用此概念。 关于中医“现代性” 的
                  讨论,参见梁其姿《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7 年第 8 卷。
                                                                                                       3 7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