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9

陈思言 / 注重疗效与回归经典: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的路径研究

                  针灸入门医籍难以掌握针灸知识。               ①  为此,承淡安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结合自身经验并吸收日
                  本针灸科学化的成果,对传统针灸入门医籍的知识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首先,承淡安参考冈本爱雄《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在《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篇中按照十四
                  经脉将穴位分类,每穴注明解剖结构,使初学者“可知穴道之内容,藉知经穴之构成”,以解决原先

                  针灸书籍经穴难明、图示谬误的问题。                 ②  《中国针灸治疗学》比《最新实习西法针灸》的经穴部分更
                  详尽,除解剖结构外,每穴下设“摘要”和“手术”部分,“摘要”截取与该穴有关的治疗歌诀,“手术”
                  详细说明该穴的施术手法和禁忌。 此前与经穴配合的图示一般都是平面绘制,较为抽象,难以让初
                  学者根据文本明了腧穴的位置,因此承淡安还将穴位点绘在真人身上并拍成照片,附在各个经

                  脉后。
                      其次,受到生理解剖学影响,承淡安认同针灸的原理为“刺激神经增加血行”,是一种通过刺激
                  穴位起效的物理疗法,并据此理念和治疗经验,简化繁复的针灸手法和禁忌。 对于传统针灸医籍中

                  的补泻手法,他认为只需取“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随而济之为之补,迎而夺之为之泻”两条,
                  如“阳日阴日”“午前午后” “男左女右” “风雨寒暑” “尻神禁忌” 等说,则“涉及荒诞,毋须遵行”。
                  除补泻手法外,如“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赤凤摇头”等手法,同样被认为“实无足取,徒乱

                  人心目”。    ③
                      最后,针对传统针灸医籍重经穴、手法,轻治疗的问题,《中国针灸治疗学》 将治疗部分独立成
                  篇,以凸显其重要性。 “治疗”篇先选取历代治疗歌诀,后按照传统病因分类形式将疾病分为“伤寒
                  门”“温热病门”“暑病门”“中风门”等,每一门详细介绍各疾病的病因、治疗、助治、预后等项。 治

                  疗部分的详尽,可使初学者通过阅读更易理解如何施治。
                      《中国针灸治疗学》吸收生物医学知识,进行了知识结构的革新,往往被研究者视作针灸科学
                  化的代表,但作为承淡安学术生涯早期的著作和革新针灸知识的尝试,其具体内容也呈现出承淡安
                  贯彻科学理论和实际经验间的矛盾。 他一方面试图利用生理解剖学知识,对传统针灸手法进行简
                  化;另一方面又因为传统针灸手法确有实际疗效,对在这一科学理念下原应被删除的内容,又有明

                  显的保存心理。 这种观念之间的张力和矛盾,更明显地体现在《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中。
                      作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面授与函授班的教材,《中国针灸治疗学》 出版后曾多次再版。 1933
                  年,承淡安邀请江苏南通名医孙晏如补充医案、修订全书,第四版更名为《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在中医科学化日趋深入的背景下,与初版相比,增订本的科学化意味更浓。 增订本新添的诸多医
                  家、名人的序文,几乎都是从对中医科学化有重要贡献的角度称赞该书。 譬如,曹炳章表示此书对
                  针灸的改造,“参核生理解剖之实质科学”,使针灸成为“近世科学医学” ;黄彦昇认为该书“用科
                                                                                   ④
                  学解剖,发前人之所未发,固可间执新医之口,而使读者有轨辙可寻”,等等。                                ⑤
                      不仅这些序文为《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增添了科学化的浓厚意象,该书内容本身也加入了更
                  多生物医学知识。 承淡安为该书增加了“总论”,尝试用生理解剖学理论解释针灸原理。 他认为传
                  统经络学说中的“十二经奇经八脉”,实则由解剖学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组成,传统的经络学说



                     ①  承淡安著,赵洛匀、连智华点校:《中国针灸治疗学》,“叙言”,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 页。
                     ②  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编辑大意”,第 3 页。 关于该书受到《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影响的讨论,参见王勇《 承淡安
                  〈中国针灸治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2008 年,第 26—27 页。
                     ③  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第 193—194 页。
                     ④  曹炳章:《〈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曹序》,承淡安:《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1934 年版,第 17 页。 需要
                  说明的是,该书版权页所写的“发行所”还有上海医界春秋社、幸福书局、千顷堂书局。
                     ⑤  黄彦昇:《〈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黄序》,承淡安:《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第 28 页。
                                                                                                       4 1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