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7
陈思言 / 注重疗效与回归经典: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的路径研究
有注解又简明易学的针灸刺法歌赋。 不难发现,赵缉庵编撰《针灸传真》,是以实际学习经验为依
据,对《针灸大成》为代表的传统针灸医籍内容的合理性有所反思,并做出调整。
第三,译介日本针灸科学化的成果。 日本的针灸科学化进程从明治维新后期开始,持续到昭和
初年。 最初由支持汉医的医家自主探索,之后由政府主导,以现代科学实验的方式重新厘定针灸中
具有实际疗效的知识。 ① 随后出版了诸多体现实验结果的针灸医籍,日本军医冈本爱雄所著《最新
实习西法针灸》即在其列。 该书曾是日本针灸教本,于 1900 年刊行,1902 年、1904 年再版,1915 年
由顾鸣盛编译。 ②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共分三章,分别是“针术之沿革”“经穴解剖学”和“针灸学
治病”,特色在于增加了经穴的解剖结构。 冈本指出,“经穴”不过是便于记忆的“人身表面假定某
某名称”,学习针灸最重要的是了解经穴背后的原理,即系统解剖学。 传统针灸学习者“大都以论
穴道为便,进以解剖学,多茫然不辨”。 顾鸣盛读到此书时,深感生理解剖学知识有所助益。 ③ 但民
国初年中国学者对日本针灸医籍的译介,承接的仍然是清末由翻译日本医籍而学习西医知识的余
续,针灸医籍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并没有被专门关注和有意识吸取。
从整体而言,大致 1929 年之前,虽然个别医家和团体已经从不同途径推动针灸知识的革新,但
此议题尚未真正成为中医界关注的焦点。 在此之后,为谋求中医的发展,针灸不太受重视的情况大
为改观,国内诸多医家开始有意识地开展对针灸知识的革新。 1929 年,余云岫在国民政府第一次
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对中医批判不再停留于学理层
面,而是上升到中医阻碍民众思想科学化的高度。 ④ 虽经社会各界人士多方面抗争,中医未被废
止 ,但此后中医拥护者愈加深刻意识到,若想为中医正名,应借助以西医为科学的标准,论证中医
⑤
的有效性。
当时医家发现针灸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黄帝内经》等传统医学经典中的重要医术,又是把
持科学话语权的西医、西方人承认的有效技术。 若试图在西医标准下论证中医的效力,针灸正是上
佳选择。 1930 年,江苏南通名医孙晏如在《振兴国医尤须提倡针灸说》一文中指出,西医“盛唱其理
学疗法”,而针灸就是符合西方人倡导的一种“理学疗法”。 ⑥ 同年,张蕴忠也表示,中西医并非水
火不容,更有暗合关节,针灸即是代表。 ⑦
这种认识助推了针灸重回中医主流行列。 针灸的重要性在中医界渐成共识,它的发展成为中
医界亟需面对的议题。 而传统针灸学尚不契合中医科学化的思潮,医家们首先要解决的即是革新
传统针灸知识的问题。 由于人生经历、学术训练、学理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医家们对针灸知识革
新的思路也不尽相同。 或者说,20 世纪 30 年代初,虽然针灸地位的抬升与中医科学化诉求关联密
切,但针灸知识革新的方法,并没有拘泥于科学化一途。
1930 年左右创立宁波东方针灸学社的医家张俊义,引入经由日本科学化的针灸知识,尤其侧
重对温灸学的引介。 张俊义在中医科学化浪潮之初甚至更早的时候,已经开始关注日本科学化的
① 参见真柳誠「現代中医鍼灸学の形成に与えた日本の貢献」、『全日本鍼灸学会雑誌』、2006 年第 56 卷 4 号、605—615 頁。
② 关于《最新实习西法针灸》的版本信息及内容的具体讨论,参见张建兰、张树剑《民国针灸译著〈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内容
及其影响》,《中国针灸》2019 年第 10 期,第 1131—1135 页。
③ 冈本爱雄著,顾鸣盛编译:《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上海进步书局 1917 年版,“弁言”,第 1—2、3 页。
④ 余岩:《废止旧医提案原文:中央卫生委员会议议案选录,中央第十四号原文》,《 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特刊》1929 年 7
月特刊,第 25 页。
⑤ 详见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 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南京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赵洪钧《近代中
西医论争史》,学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18—126 页。
⑥ 孙晏如:《振兴国医尤须提倡针灸说》,《医界春秋》第 5 年第 54 期,1930 年 12 月 15 日,第 2 页。
⑦ 张蕴忠:《答反对中西医学融化论》,天津《大公报》,1930 年 2 月 1 日,第 14 版;2 月 2 日,第 14 版。
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