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2
2022 年第 3 期
折之各个单元,归纳于学术系统中也”。 ① 随后,陈邦贤对清代三百年医学学术进行了归纳,开篇仍
是引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对医学流派的总结,认为医学流派自金元始,而清代医学,上承
明季,金元争竞,犹有余波;且因清代受朴学的影响,医学也有朴学的趋向。 并将其分为九个部分:
一是《素问》《灵枢》之研究者;二是本草及方书之研究;三是努力于《伤寒》《金匮》之研究者;四是
温病为清代最大之发明;五是瘟疫治疗异于伤寒治疗之发明;六是有清一代之整部医学著述;七是
外科正骨科之功绩;八是清代之医学革命者;九是科学医学之输入。 ②
陈邦贤按流派对清代三百年医学学术进行归纳,尽管其在 1914 年发表《中国医学史》 时就对
清代主要医家加以介绍,但其 1941 年所著《清代三百年医学学术之鸟瞰》 附注的代表医者传基本
上引自《清史稿》。 如列举《素问》《灵枢》之研究者,首段即提“明末杭州卢之颐、繇〔卢复、卢之颐〕
父子著书,讲明医学,张志聪继其后轩岐之学者咸归之”。 《清史稿》误写为卢之颐、繇父子名,陈邦
贤也采用了此误笔。 并且附注基本上照搬《清史稿》 的医者传,如薛雪传,只是将“善拳勇”,改为
“善争勇”;徐大椿传,只是略去“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技击、勾卒、嬴越之法,靡不通究”。 绰尔
济、觉罗伊桑阿、张朝魁三位外科正骨科医者,在 1920 年和 1936 年陈邦贤撰写的《中国医学史》列
举的清代著名医者中并未涉及,而此篇附注中三者的传记亦完全采用《清史稿》。 此外,补充了“科
学医学之输入”者,以合信、嘉约翰为西人代表,而译者则以尹端模、赵静涵、丁福保为代表。
综上所述,《清代三百年医学学术之鸟瞰》基本是在《清史稿》医者传基础上的整理,并将其学
术主张进行归纳。 尽管《清史稿》医者传已采取类属的方式,但限于正史传记的体裁,未用标题归
纳其主旨,陈邦贤则采用现代学科标题分节的形式明确其类型。 虽然陈邦贤只提及梁启超等人的
影响,但显然《清史稿》医者传出版后,影响了民国时期对清代医学学术的归纳,因而稍晚才有陈邦
贤的总结,“综观有清一代之医学,至为复杂。 有宗于《素问》《灵枢》《伤寒》《金匮》者,如张隐庵、
高士宗、喻嘉言、柯韵伯、尤在泾、徐忠可、徐灵胎、陈修园、黄坤载、陆九芝等,对古代之医学典籍,均
有所阐明。 有发明温病之治疗者,如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吴鞠通、王孟英等。 有发明瘟疫之治
疗者,如吴有性、戴天章、余霖、刘奎等。 医学革命巨子为王清任。 外科及伤科,有徐大椿、王洪绪、
绰尔济、伊桑阿、张朝魁等。 本草则有赵学敏、邹澍等。 而科学医学亦于清咸同时相继输入。 此三
百年各名家对于医学学术之贡献不尠,岂仅此区区鸟瞰之一文所能概述也哉”! ③ 这一学术归纳与
《清史稿》医者传的宗旨基本一致。 陈邦贤本身不断进行调整的书写实践,表明医史的书写会受到
时代、思想与观念的影响,医史的写作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结语
医史书写的梳理,不能局限于医史著作本身,还须关注诸多史家、医家在其他文献中有关医学
发展和医学谱系的论述。 《清史稿》医者传对医者的叙述并非是按医者的历时性排列,其规则一是
重视疾病医学知识的叙述,如温病学、伤寒学;二是注重突出地域医学,如吴中医学、钱塘医学。 传
主主要是嘉庆以前的医者,集中在 17—18 世纪。 从传主的身份看,儒医居主流,兼有世医、官医,涉
及少量蒙古族医者。 这一叙述方式背后,其实是对清代医学整理标准的变化。 《清史稿》医者传广
采文集、方志、医家之论,体现出正史对于地方及医派传统的尊重和吸纳。 在其成书之后,其文本裁
①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研究法》,《西南医学杂志》第 1 卷第 1 期,1941 年 1 月,第 29—30 页。
② 陈邦贤:《清代三百年医学学术之鸟瞰》,《中华医学杂志》第 27 卷第 11 期,1941 年 11 月,第 650—661 页。
③ 陈邦贤:《清代三百年医学学术之鸟瞰》,《中华医学杂志》第 27 卷第 11 期,1941 年 11 月,第 660 页。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