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6
2022 年第 3 期
位。 ① 这种状况到清代尤为明显,当时已有医家反思针灸边缘化的原因,认为存世的针灸技艺早已
和《灵枢》《素问》等古法不相符合。 ② 清末民初,随着西医进一步传入,对中医的质疑声也日渐显
露,中西医竞争的局面形成。 ③ 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逐渐有学者视其为国粹,呼吁重视针
灸。 1914 年,广东医家黄眉孙发表《论针灸为宜保存之国粹》,强调发掘针灸在医学中的独特性,“籍
以砥柱夫中流,而不为世界潮流所冲击”。 ④ 1915 年,著名针灸医家黄灿的《针灸诠述》刊行,张謇为
其作序,称针灸实为保全国粹之关键,但当前只是“悬为空诣”,因此理应更加重视、着力发展。 ⑤
1920 年前后,一些秉持改良、汇通思想的医家及医学团体在思考针灸发展遇到的问题时,就如
何重塑针灸知识并提高其地位,展开了初步探索。 第一,征集整理民间针灸秘术,并公开化。 山西
中医改进研究会是民国时期较早发展针灸学的医学团体。 1919 年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于太原成
立,阎锡山任会长,杨兆泰任理事长,宗旨是“以发扬中医精粹,使成一有系统有价值切合实用之医
学”。 该研究会于 1921 年成立专门的“针灸征集讨论会”。 会长阎锡山阐述设会原因为:一方面针
灸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方式,疗效好,尤其能解“宿疴顽痹”;另一方面针灸的技艺和价值在发展中逐
渐被遮蔽,精通针灸的医家更是将其术视为“枕中秘”,以致“针术几绝”。 ⑥ 因此,“针灸征集讨论
会” 致力于针灸秘术公开化。 具体做法是,以实际疗效为标准,面向社会征集切实有用的针灸秘
方。 入选的秘方可刊登在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专栏。 凭针灸秘方入选的医生,可参加研究会
定期的讨论,发表演讲,这些成果则可汇辑成书另行出版。 ⑦
第二,从针灸知识接受者的角度,思考传统针灸入门医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历代医家在编写
针灸入门医籍时,一般都会考虑如何使读者通过文本学习尽可能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的问题,到明
代出现了以《针灸大成》为代表的较为成熟完备的针灸入门医籍。 民国初年,有医家从知识结构合
理性的角度反思《针灸大成》的编写,尤以赵缉庵为代表。
赵缉庵(1877—1938),名熙,字缉庵,号遁仙,山西代县人。 师承其父赵龙光习中医,曾任代县
中学、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等校校医。 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赵缉庵表示,“医道难,医之针灸
尤难”。 因为学习针灸既需要识记腧穴,又需要知晓针灸施术方法,所以“尤赖有真传授”。 他在二
十年左右的学医过程中,在针灸方面初“未得真诀”,直到跟孙祥麟请教、讨论才理解针灸要领。 ⑧
他认为自己此前针灸学习未有所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针灸大成》知识体系的约束和困扰。
由此,他认真审思《针灸大成》的知识构成,认为该书是采诸家之说集合成编,“书之所载多异说,故
⑨
学之所究多疑义” ,对初学者顺利掌握针灸理论和技术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针对《针灸大成》存在知识驳杂的问题,赵缉庵编著《针灸传真》,进行了如下改变:一是以《内
经》为标准,特设《内经刺法》两卷;二是围绕针灸学中最关键的“识其穴”和“知其法”,设置《考正
穴法》和《名医刺法》各两卷;三是考订旧书经穴的错误,按照人体比例清晰绘制经络穴位,收录既
① 梁其姿:《宋代至明代的医学》,《面对疾病》,第 12 页。
② 李学川辑撰,孙洋、刘奇校注,李戎审订:《针灸逢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2 页;虚白子传:《〈太乙离火感应
神针〉自序》,郭霭春主编:《中国针灸荟萃》第二分册(现存针灸医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25 页。
③ 相关讨论可参见皮国立《所谓“国医”的内涵———略论中国医学之近代转型与再造》,《中山大学学报》2009 年第 1 期;邓
铁涛主编《中医近代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8—351 页。
④ 黄眉孙:《论针灸为宜保存之国粹》,《神州医药学报》第 2 卷第 7 期,1914 年 7 月 15 日,第 8—11 页。
⑤ 张謇:《针灸诠述弁言》,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第 6 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01 页。
⑥ 阎锡山:《〈针灸传真〉叙》,孙祥麟、赵缉庵、王郁文:《针灸传真》,山西代县亨利石印局 1923 年版。
⑦ 《医务纪要门:中医改进研究会附设针灸征集讨论会简章》,《医学杂志》第 4 册,1921 年 12 月,第 4—9 页。
⑧ 需要说明的是,《针灸传真》的实际作者为赵缉庵,因其曾向孙祥麟请教针灸学习的关键问题,故将孙列为第一作者。
⑨ 赵缉庵:《〈针灸传真〉叙》,孙祥麟、赵缉庵、王郁文:《针灸传真》。
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