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40
2022 年第 3 期
“实不成立”,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及初学者有系统可遵循,该书“暂不易名更改”。 除总论外,在该书
的具体内容中,承淡安也用生理解剖学理论重新解释了经络学说。 譬如,他认为督脉实则为脊髓神
经;任脉是大静脉与淋巴干;冲脉为腰动脉与腰淋巴干;带脉为动脉与淋巴干。 他还尝试用神经学
理论解释传统针刺手法的效用。 譬如,对于施针过程中“针下候气”的感觉,他认为“气至则针下沉
紧”,是因为“针下刺着神经,神经起反射性之痉挛收缩”,由此会感觉“针下酸重”,这便是得气的
原理。 ①
除借用生理解剖学理论之外,承淡安还试图将当时与针灸相关的所谓科学解释,一并纳入书
中。 譬如,他添加了一种新的基于物理学电学原理的身体观。 孙晏如曾对承淡安谈到一位西医博
士的观点,人的身体有电,针刺所用的针为金属,容易导电,针与人体肌肉摩擦,即可产生轻微电流,
从而“疏通神经,复其常度,病态于是乎消矣”。 承淡安表示这种理论可进一步解释针刺效用。 ②
《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在增加了更多科学理论的同时,承淡安、孙晏如为提高疗效进一步简
化、规范传统针灸手法,并在“治疗”篇补入更多医案。 这些医案主要来自《医学纲目》《赤水玄珠》
《医学正传》《医学入门》《医宗金鉴》等传统医籍,以及承淡安和孙晏如各自的医案,他们二人的验
案使用的多为传统针灸施治方法。 ③ 换言之,《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修订的思路,既有意引入更多
所谓现代科学知识,也更着力挖掘传统针灸典籍的价值。 前者似乎走向现代,后者则又转向传统。
两种取向集中体现于《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的知识编排上,展现了思索针灸如何转型的承淡
安具有较为复杂的医学观念和衡量尺度。 今天看来,《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用生理解剖学理论直
接解释甚至意图替代针灸经络学说,是对西方医学知识的生硬照搬。 对于身处时局中的承淡安而
言,他并不能和今人一样知道中医的走向。 《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中的两种旨趣,是他在不确定
前途和结果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有限的认知,对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回应和探索。 但承淡安始终明白
《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的读者,是针灸学的初学者,著述目的是简化、规范针灸操作,切实提高疗
效,使初学者能够通过文本阅读掌握针灸知识。 所以,在针灸施治方面他聚焦于穴位的清晰标注、
指力练习、补泻手法等的改进;在治疗方面他增补了传统针灸医籍中确实起效的医案。
1934 年前后,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各方面的建设趋于稳定,得到中央国医馆认证。 为求进一步
发展,社长承淡安把目光投向了日本。 日本的针灸科学化起步较早,已有吸收生物医学知识的经
验,在针灸专门学校、医院建设上也进行了探索。 承淡安于是决定前往日本考察。 ④ 从 1934 年 10
月到 1935 年 6 月的 8 个多月时间里,承淡安与日本针灸医家在针灸理论、技术以及学校建设等方
面进行了学术交流。
正是由于暂别了国内中医科学化的舆论环境,承淡安能从学理的角度较为理性地检视针灸科
学化的问题,并形成了新的观念。 赴日之后,承淡安曾与多位日本针灸医家交流讨论,涉及对于针
灸学理的看法。 1935 年 3 月 26 日,承淡安与日本名医中山探讨针灸是否能用西医理论解释的问
题,结果是“两人皆从实际出发,赞同旧说,认为针灸理论与西医理论不能相通”。 ⑤ 承淡安回国后
公开发表的《东渡归来》,记录了他在日本期间与长崎宇和川针灸学院院长讨论学理的情况。 在该
① 承淡安:《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编辑大意”,第 36—37、38 页,正文第 54 页。
② 承淡安:《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第 51 页。
③ 承淡安:《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第 238—468 页。
④ 参见承淡安《东渡归来》,段逸山主编《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 第 4 辑第 29 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571—
577 页;承淡安《从针灸立场说到本社创办经过及以后之方针》,段逸山主编《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 4 辑第 30 册,上海辞书
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5 页。
⑤ 《承淡安日记》(1935 年 3 月 26 日),张建斌、夏有兵主编:《承淡安医集》下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934 页。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