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45

陈思言 / 注重疗效与回归经典: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的路径研究


                                             四、 两种路径的不同反响及原因


                      承淡安和黄竹斋的事例,呈现出中医科学化表象下针灸知识革新的不同路径,产生了不同

                  影响。
                      承淡安的《中国针灸治疗学》于 1931 年出版后多次再版,后修订为《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出
                  版。 承淡安赴日考察后,又将该书进一步修订为《中国针灸学讲义》。 承淡安编写的这三部针灸医
                  籍,一直作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教材使用。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开设面授和函授课程,学员数量
                  多、分布广,对教材需求量大,这是承淡安针灸论著影响广泛的原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这三部针

                  灸教材的知识编排较为合理,多为民国其他针灸医家采用。 承淡安在编写《中国针灸治疗学》时,
                  颇有创见地将知识结构分为经穴、手术、治疗三部分,加入腧穴的解剖结构,简化针灸手法,重视治
                  疗。 《中国针灸学讲义》进一步将灸法与针法分离,形成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学、针灸治疗四部分

                  的结构,对于针灸初学者来讲,在认知层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周仲房、曾天治等医家编写针灸教材时参考了承淡安针灸教材的知识体系。 然而,因为各自的
                  学养和认识存在差别,他们在具体的针灸知识的取舍方面有所不同。 周仲房曾执教于广东中医药
                  专门学校,为所教授的针灸课程编写《针灸学讲义》。 总体结构上,该书亦分为经络腧穴、刺法、治
                  疗三部分,其中经络腧穴部分与《中国针灸治疗学》颇为相似 ,但治疗部分则基本沿袭明代医家杨
                                                                        ①
                  继洲《针灸大成》的相关内容。 曾天治受教于承淡安、张俊义、陈景文等针灸医家,尤其服膺承淡安
                  的学说,认为《中国针灸治疗学》为针灸学“唯一善本”,“实出坊间各针灸学书之上”,“因为从形式
                  上、内容上,这本书都比较上最为优胜,尤超过宁波所出各书”。                            ②  曾天治编写的《针灸医学大纲》
                  深受承淡安《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的影响,两书的知识结构基本一致,曾天治只是将承书的总论
                  部分分成“绪论”和“原理”,其他部分因袭。 具体内容上,《针灸医学大纲》的经穴编基本承袭《增
                  订中国针灸治疗学》,对穴位的具体描述上进行了改动,删去了《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条目下
                  的解剖结构和古代针灸医籍对穴位的描述。                    ③  这应是曾天治在编写《针灸医学大纲》时对经穴的理
                  解尚浅所致,在他学术成熟期编写的《科学针灸治疗学》则深化了经穴部分的内容。                                      ④  承淡安这三
                  部针灸教材的知识结构,不仅被民国其他医家编写的针灸教材借鉴,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进一步的
                  修改,奠定了国内当代针灸学科教材的基本结构。                      ⑤
                      与承淡安的针灸教材的境遇不同,《针灸经穴图考》作为中央国医馆审定出版的教材,1935 年




                     ①  王勇注意到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和周仲房《针灸学讲义》在经穴解剖结构方面的相似性,认为二者均参考了冈本爱
                  雄的《最新实习西法针灸》(王勇:《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 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2008 年,第 27
                  页)。 但王勇认为是承淡安 1931 年编撰《中国针灸治疗学》时参考了周仲房 1927 年出版的《针灸学讲义》。 这种观点的形成是因
                  为《针灸学讲义》的出版时间有 1927 年、1929 年、1938 年三种说法。 根据李乃奇、杨克卫等人对周仲房学术历程的考证,《针灸学
                  讲义》实际出版时间应该介于 1932—1938 年(周仲房编,李乃奇、杨克卫整理:《针灸学讲义》,“整理说明”,郑洪、刘小斌主编:《民
                  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针灸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49—150 页)。 结合李乃奇等人对于《针灸学
                  讲义》出版时间的判断,以及承、周二人的个人学养,很可能是周仲房在编撰《针灸学讲义》时,参照了承淡安的《中国针灸治疗学》。
                     ②  曾天治:《读中国针灸治疗学后》,段逸山主编:《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 4 辑第 28 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年版,
                  第 257 页。
                     ③  参见曾天治《针灸医学大纲》,汉兴国医学校 1935 年版。
                     ④  参见曾天治《科学针灸治疗学》上册,香港,科学针灸医学院 1944 年版。
                     ⑤  相关论述参见张建斌等《现代针灸学科体系构建轨迹的探析———兼评承淡安〈针灸学〉三部曲》,《针刺研究》2013 年第 3
                  期;赵璟《民国时期针灸教材体例及内容特点》,《中国针灸》2017 年第 9 期。
                                                                                                       4 7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