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48
2022 年第 3 期
体的针灸理论和技术,以回溯性的方式对民国时期各类针灸文献的相关论述进行排比,呈现针灸理
论和技术在民国的转型过程,固然有其意义和价值,却容易湮没作为知识革新主体的医家所做的艰
辛探索。 通过文献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我们发现以往作为针灸科学化代表的承淡安,对针灸知识
的革新并不是线性进步的,而是经历了从试图用生理解剖学完全解释经络理论,到客观审慎对待各
种针灸学说的转变。 但作为临床医生,承淡安始终抓住疗效,以此为核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产生
了深远影响。 黄竹斋更多的是借助考据学方法,从回归学术正统的角度,整理规范以《黄帝内经》
为代表的腧穴知识,并未将临床应用作为宗旨,所以即使经过中央国医馆审定,也难以成为受众面
广的针灸教材。
身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中医科学化的社会思潮,如何继承传统,如何接受生物医学知识,成为
医家群体急需回答的议题。 承淡安、黄竹斋,以及其他医家的针灸著述,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针灸知
识,也加入了生物医学知识,只是著述的核心思想差异使得知识体系不同。 黄竹斋是从厘清腧穴源
流、树立学术正统的角度阐发针灸的价值。 承淡安则回到了针灸本身的特点,意识到针灸理论和技
术的发展并不同步,中西医理也不可强行对应。 在转型的困境中,他选择从临床疗效出发,整合生
物医学知识以及传统针灸知识,规范并简化了针灸施治技术。 加上针灸教育体制的建立和传授方
式的改变,针灸学习和临床应用更为简便有效。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经历了更加复杂深刻变动,但
在此过程中临床疗效仍然一直为医家所着力关注。 这与近代以来诸多知识精英专注于论述中医理
论的科学性,寄希望于获得各界支持而得以自存,有本质性的区别。 ① 虽然直到今天,针灸理论中
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解释,但针灸能够从传统医学的边缘,一跃成为中医的象征
性治疗技术,这一巨大的转变提示我们,中医欲取得进一步发展,不应局限于论证中医理论的科学
性,更需要从实际疗效出发,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吸收不同文明的医学成果,同时充分发掘传统经典
的价值,将医学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
从知识史的角度对针灸乃至中医在近代的转型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中医本身,
进一步认识中医的复合属性,发现中医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中医既是现代医学技艺,同时兼
具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 中医长久以来的生命力不仅来自文化认同,更是源于其出众疗效。 现
代中医从业者呼吁科学创新要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真正做到将传统的研究方法同现代研究方法有
机结合,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中医知识史研究则可以从认识层面帮助我们过程化、
情境化地考察中医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价值和知识构成,重新发掘在历史进程中被湮没的理论和技
术,以及不同时期医者的重要贡献。 同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中西医学各有其发展脉络和知识体
系,应从多个维度理解科学化或现代化的含义,而不是将科学化简单等同于生物医学化,并以此为
标准衡量中医的价值。 让我们将关注点回到中医本身,通过在历史的脉络中梳理具体知识的演变,
更好地发掘中医所具有的内在活力,从而发挥中医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责任编辑: 葛夫平)
① 关于西医发展过程对中医的启示的讨论,参见余新忠《序:中医抗菌事,得失寸心知》,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
菌史》,中华书局 2019 年版,第 1—6 页。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