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51

刘  晨 / 太平天国社会治理方略的近代化建构

                  业生容闳、华人牧师何进善等。              ①  他还曾到监狱、医院布道,在英华书院教孩子学中国文史。                          ②  全
                  新的生活圈,使曾作为小知识分子的洪仁玕眼界大开。
                      洪仁玕所交往的传教士和香港华人精英,是晚清输入西学、传播新学的主体,他们传播的思想
                  和知识包括基督教、西方文化和时兴的科学技术等内容,是洪仁玕了解和接受西学的一个重要渠
                  道。 洪仁玕自述,在上海“在夷馆学习天文历数”,在香港“洋人馆内教书,学天文地理历数医道,尽
                  皆通晓”。    ③  当时伦敦会在香港的英华书院和在上海的墨海书馆积极开展出版事业,出版有大量基
                  督教布道书籍、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医学等知识的中文报刊书籍等。 洪仁玕与藏书颇多又勤于著
                  述的理雅各交好,两人建立起了一种亲密无间的私人友谊。 理雅各说他拥有除洪仁玕之外,对其他
                  人不可能有的好感和尊敬之情 ,洪仁玕很可能对理雅各及其他传教士或伦敦会所藏书刊有所阅
                                             ④
                  览。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介绍、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建议,大多在《遐迩贯
                  珍》《六合丛谈》《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等传教士著述中依稀可见。                            ⑤  洪仁玕还亲眼目睹了香港的发
                  展变化,耳濡目染了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移植的近代文明。 对洪仁玕来说,香港社会就是近代世界文
                  明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在传教士身边作为基督教徒的经历,以及在当时中国接触西方信息最便利的香港和上
                  海的学习、见闻,是洪仁玕获取新知识的主要信息源。 通过栖身教会,洪仁玕涉猎了基督教以外的
                  其他西学领域,由一名传统小知识分子转型为讲求实务、热衷西学的早期新型知识分子。 洪仁玕甫
                  至南京,迅即呈献《资政新篇》,自称“恭录己所窥见之治法,为前古罕有者”。                                ⑥  “前古罕有者”正是
                  该篇命名为“新”的寓意所在。 倘若没有这段开眼看世界的流亡经历,洪仁玕绝对无法倡议《资政
                  新篇》。
                      洪仁玕跋涉千里,蹉跎多日,历尽艰辛始抵天京。 洪氏兄弟阔别重逢,洪秀全大喜过望,认定洪
                  仁玕“志同南王,历久弥坚,确乎爷爷生定家军师,板荡忠臣,可为万世法”。                                ⑦  早在流亡时期,洪仁
                  玕就抱定潜心学习以待日后辅佐天王的决心。 后来他坦言栖身香港“本为避祸隐身,并用意在夷
                  人风土,并不为名利计”,“我想学了本事将来辅佐他,就回广东到香港洋人馆内教书”。                                      ⑧  在《资政


                     ① 1860 年夏洪仁玕托艾约瑟给黄胜寄信,参见《干王洪仁玕致英国教士艾约瑟书》(天历庚申十年六月十一日),太平天国
                  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313 页。 黄宽与洪仁玕的交往,见《黄宽的信》(1857 年 5 月 8 日),伦
                  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藏,世界传道会伦敦会档案·华南,6 - 1 - A。 容闳与洪仁玕的交往,参见 Yung Wing,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New York: Henry Holy and Company, 1909), p. 108。 何进善与洪仁玕的交往,参见《理雅各湛约翰致蒂德曼》
                  (1857 年 1 月 14 日),伦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藏,世界传道会伦敦会档案·华南,6 - 1 - A。
                     ②  Carl T. Smith, Chinese Christians: Elites, Middlemen, and the Church in Hongko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82.
                     ③  《干王洪仁玕自述》,罗尔纲、王庆成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二),第 406、413、416 页。
                     ④  《理雅各湛约翰致蒂德曼》(1860 年 1 月 28 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藏,世界传道会伦敦会档案·华南,6 -2 - C。
                     ⑤  比如《遐迩贯珍》1853 年第 1 号(创刊号) “序言” 介绍了新闻业,1854 年第 1 号《补灾救患普行良法》 介绍了保险制度,
                  1855 年第 1 号《近日杂报》介绍了邮政事业。 洪仁玕极为羡慕的“中宝”轮船和火车,在 1853 年第 2 号以《火船机制述略》专题介
                  绍轮船功能和蒸汽机原理。 《六合丛谈》第 1 卷第 6 号(1857 年)刊登了韦廉臣执笔的《格物穷理论》,介绍了火车、邮亭、报纸和奖
                  励发明,提出国家强盛的根本是探究“格物穷理”即科学技术。 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第 17 卷《国政五刑法监狱之制》 介绍
                  了美国刑法的缢刑、收监、罚银等。 这些当时的华文报纸、书籍介绍的内容,与《资政新篇》 中建言的许多内容相近。 参见《遐迩贯
                  珍》,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79—580、673—674、702—703、715 页;《 六合丛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04—606
                  页;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第 92 号,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0 页。
                     ⑥  洪仁玕:《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印书》第 16 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1961 年影印本,第 22 页。
                     ⑦  《钦定英杰归真》,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印书》下,江苏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760 页。
                     ⑧  《干王洪仁玕自述》,罗尔纲、王庆成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二),第 413、416 页。
                                                                                                       5 3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