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53
刘 晨 / 太平天国社会治理方略的近代化建构
玕十分尊重,理雅各甚至说洪仁玕是他唯一可以在散步时互相用手臂搂着对方脖子的中国人。 ①
但在洪仁玕面前,传教士们不时流露出的殖民主义者的傲慢心态,深深地伤害了洪仁玕的自尊心,
加之洪仁玕亲眼目睹了列强在华的侵略行径和广州人民强烈的排外运动,这势必进一步刺激他的
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所以洪仁玕对英国人并不抱好感。 他说英国人是“骄傲成性”,在自述中称
②
“有两个夷长理雅各、詹马士二人在那里,名为叫人学好,其实为他国中办事” ,可谓一语中的。
理雅各和湛约翰对洪仁玕去南京的动机均有观察。 理雅各认为,在香港期间洪仁玕内心对叛
乱者的感情一直没有觉醒。 这份感情可能饱含爱国心,甚至比爱国心更高级,当 1856 年英国和中
国进入战争状态时这种感情再次觉醒了,额尔金指挥占领广州的军事行动使这种感情更为炽烈。 ③
洪仁玕不止一次委托理雅各向额尔金转交请愿书,希望通过热心的请求使英国政府接受他的意见,
不过理雅各并未帮忙。 关于洪仁玕在信中表达的意见,湛约翰在报告中说洪仁玕想尽快说服南京
的领袖和外国人合作。 他还一再向湛约翰表示前往南京修正太平天国宗教错误的强烈愿望。 湛约
翰认为,去南京向朋友们传播自己获得的先进知识是洪仁玕多年的愿望,只要他到达太平天国领袖
身边,就能从基督教和外国人的立场出发,纠正他们的许多谬误。 向太平天国传播他多年来掌握的
“先进知识”确是洪仁玕的夙愿。 从他到达太平天国后所实行的改革看,纠正太平天国宗教谬误乃
是其既有想法,实现太平天国和英美列强的友好往来也表现为他的外交新思维。 但这种强烈表白
背后,其实是希望港英当局和传教士能够“放行”。 在这之前,列强相继派公使团去南京访问,但英
国政府采取所谓的“中立”政策,在当时并不允许传教士等非正式使节单独前往南京。 ④ 洪仁玕的
远行确需资助,湛约翰开始坚决不同意。 经过反复“表白”,湛约翰同意了洪仁玕的申请,并许诺今
后 10 个月内每月发给他的家人 7 个鹰洋,背后的经济原因显而易见。 不过湛约翰还是观察到,“他
的宗教热情和爱国心联系在了一起”。 ⑤ 因为洪仁玕“爱国心”的觉醒,他才会在《资政新篇》中表
达出对波斯那样“其地实归于别邦,亦恬不为耻”的国家的痛心和羞耻。 ⑥ 这些最终促使他毅然投
奔太平天国。
二、 太平天国版的英美式基督教国家治理方略
《资政新篇》分为“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洪仁玕对此分别作了阐述。
“用人察失类”置于诸策之首,因为“奉行者” 的素质是立法的保障。 这里主要讲“禁朋党之
弊”,防止君权下夺,所谏之策针对当时太平天国的现实政局。 洪仁玕进一步指出世人失德的表
现,强调立法在于尽快实现“兵强国富、俗厚风淳”,呼吁改变“习俗迷人”的流弊,“亲见太平景象,
而成为千古英雄,复见新天、新地、新世界”。 ⑦
“风风类”上接“用人察失类”所讲“习俗之迷人”,进一步阐发如何改变人心风俗。 他提出“厚
风俗之法”,包括民有美举,“主则亲临以隆其事,以奖其成,若无此举,则诏谕宣行”;对于恶俗流
① Lauren F. Pfister, “Some New Dimensions in the Study of the Works of James Legge(1815 - 1897) : Part Ⅰ,”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Ⅻ, 1990.
② 《干王洪仁玕自述》,罗尔纲、王庆成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二),第 412—413 页。
③ James Legge, “Aids to Government, a New Collection of Essays, from The Heavenly Kingdom of Great Peace,” The Overland
Register and Price Current, Aug. 25, 1860.
④ 《慕维廉致蒂德曼》(1855 年 4 月 5 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藏,世界传道会伦敦会档案·华中,2 - 1 - A。
⑤ 《湛约翰致蒂德曼》(1858 年 6 月 5 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藏,世界传道会伦敦会档案·华南,6 - 1 - B。
⑥ 洪仁玕:《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印书》第 16 册,第 12 页。
⑦ 洪仁玕:《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印书》第 16 册,第 2—4 页。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