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47

陈思言 / 注重疗效与回归经典: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的路径研究

                      其次,为符合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医的学术宗旨,在《针灸经穴图考》作为教
                  材出版前,黄竹斋曾对书稿进行修订,而承淡安的《中国针灸治疗学》和冈本爱雄的《最新实习西法
                  针灸》是其重要参考。 但黄竹斋不取此二书最具特色的腧穴的解剖结构,只取不同针灸医籍对同
                  一穴位在文字解释方面的差异。 如《针灸经穴图考》 对手太阴经云门穴的描述,即是典型例子。
                  《针灸经穴图考》在讲到云门穴的具体位置时,只是援引冈本爱雄《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和张山雷
                  《经脉腧穴新考正》的相关表述,用以补充《针灸甲乙经》对云门穴的定位。                                ①  《针灸经穴图考》还有
                  多处对《最新实习西法针灸》腧穴位置的引述,但都不涉及腧穴的解剖结构。 黄竹斋似乎并没有把
                  冈本爱雄《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及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当作科学化的针灸医籍。 在他眼中这
                  些书与明代医家杨继洲编著的《针灸大成》可能并无二致,都是用以丰富腧穴定位的参考书。 换言
                  之,《针灸经穴图考》重在梳理腧穴知识,考辨诸家学说。
                      此外,黄竹斋在构思该书的体例时,因为以规范腧穴知识为宗旨,所以并未将治疗部分独立成
                  篇,而是将腧穴主治的疾病附在腧穴之后。 如关于云门穴的部分,黄竹斋在列举各种针灸医籍对云
                  门穴取穴方面的异同后,又选用明代医家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对云门穴主治疾病的描述。                                         ②  若从
                  初学者角度看,这种将症治附于腧穴之后的体例,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理解腧穴知识,却不利于实
                  际的疾病治疗。
                      最后,《针灸经穴图考》虽然以“图考”命名,却没有在经穴图示方面做出改进。 实际上,黄竹斋
                  此书只有十四经脉的图示。 就图像构造来看,《针灸经穴图考》的经穴图依旧延续传统针灸医籍的
                  图像。  ③  传统针灸医籍的经穴图,是在平面且抽象的人体部位上以圆圈表示腧穴,并以黑色实线联
                  结,标识出经脉走向。 这种图像标识虽然可以大致示意各腧穴的相对位置,但由于所绘人体过于抽
                  象,并不便于实际取穴。
                      承淡安在编著《中国针灸治疗学》时,已经意识到传统针灸医籍中经脉图像这一问题,认为“针
                  术之不进步,良由于此”。 所以在为该书配图时,承淡安借鉴日本针灸医籍中“点穴人身而摄影”的
                  方法,引入更为立体、精准的经脉图。                ④
                      由上可见,在民国针灸知识转型过程中,承淡安等人以治疗效用为目的,重新整合传统针灸医
                  籍的知识和生物医学知识。 在认识层面,秉持经验理性的标准,逐渐剥离与治疗实践无关的涉及天
                  人关系等哲学方面的内容,并借助生理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将腧穴位置精确化,以期初学者在系统学
                  习后可以将文字知识运用到治疗实践。 而黄竹斋编著《针灸经穴图考》的目的,则在于借助考据学
                  的方法,整理规范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腧穴知识,在学理层面接续《灵枢》 《素问》 之旨,在
                  知识取舍方面以《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针灸医籍对经络腧穴的论述为标准,所以保留了
                  不少暧昧的论述。 因此,尽管有中央国医馆的审定和馆长焦易堂等人的推举,《针灸经穴图考》仍
                  然难以在现代针灸学科形成的脉络中成为受众广泛的针灸教材。


                                                            结语


                      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经历了由诸多医家进行探索的复杂曲折的过程。 立足今天针灸教材具


                     ①  黄竹斋:《针灸经穴图考》第 2 卷,第 145—146 页。
                     ②  黄竹斋:《针灸经穴图考》第 2 卷,第 145—146 页。
                     ③  黄竹斋:《针灸经穴图考》第 2 卷,第 138 页。
                     ④  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第 20 页。
                                                                                                       4 9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