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46

2022 年第 3 期

                  出版后,在民国时期并无再版信息,直到 1957 年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                              ①  民国时期,也未见其
                  他针灸教材对《针灸经穴图考》内容上的引述或体例上的效仿。 这样的社会反响并未达到作为“良
                  好教材”通行全国的预期,但这并不代表黄竹斋在针灸方面医术不精或学养不够。 若是从黄竹斋
                  的著述内容来看,他无疑具有深厚的考据学功力和敏锐的意识,在既无家学又无学校教育支持的情
                  况下,凭借自身的兴趣在纷繁复杂传统医学体系中选取《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作为其重构学术脉
                  络的两条线索。 在具体考证方面,摈弃门派的偏见,兼蓄各家之长,基本厘清且丰富了表述含混、内

                  容分散的《内经》中的腧穴知识和文辞简奥的《伤寒论》的各方剂疗效症治。
                      黄竹斋在伤寒和针灸方面颇有建树,直系学生却不多。 其一生只有赵玉青和米伯让两个入门

                  弟子,均为其在西安担任中医救护医院副院长时所收。                         ②  与承淡安的弟子们在各自的针灸论著中
                  对承氏针灸教材体例多有继承不同,赵玉青和米伯让对黄竹斋针灸学术思想的继承多在实践方面。
                  赵玉青为赵缉庵之女,著有《针灸传真精义》。 作为中华针灸医学妇女研究会中初学者的入门医
                  籍,该书对赵缉庵《针灸传真》一书去繁就简,择要摘录,加入了腧穴的解剖结构,知识结构方面与

                  《针灸经穴图考》有一定差距。             ③  黄竹斋对赵玉青的影响主要在治疗方面。 赵玉青深谙黄竹斋的施
                  针特点,曾为黄竹斋的医案书写心得,认为黄氏针法特色在于“取穴不多,重在手法,手法重而劲”,
                  “针药并用,辨证施治,疗效很高”。              ④
                      承、黄二人编写的针灸教材,在出版、使用上的差异以及对近代其他针灸教材知识结构产生的
                  不同影响,并非二者学术水平有高下之分,或选取的革新路径进步与否,而是身处转型时期,能否穿
                  透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突破既定认识的局限,抓住医学的核心问题。 今日被看作针灸科学化重要
                  代表的承淡安,在革新针灸知识过程中,认识上经历了较大的转变,从试图用生理解剖学完全解释
                  经络理论,到秉持客观的态度审慎对待各种针灸理论。 承淡安始终坚持,以切实提高疗效为最终目
                  的,并通过简化、规范化针灸操作,使初学者通过研读文本即可掌握基本针灸知识。 在针灸手法和
                  医案的选取上,承淡安并不纠结于是否符合科学化论述,而是根据自己临床经验进行知识取舍。
                      相比而言,黄竹斋编写的《针灸经穴图考》,虽经中央国医馆审定出版,有社会名流作序,但从该书
                  的学术旨趣、知识结构来说,都与承淡安秉持的经验理性原则大不相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针灸经穴图考》的目的在于“尊经”,体例以《灵枢》和《素问》为纲,夹注各家注释,再辅
                  以其他针灸典籍中的相关内容,所以包含大量的古代针灸典籍中语意含混的天人关系的内容。 譬
                  如,该书卷一“针法辑要” 下的“时日宜忌” 条目,引述《素问》 “八正神明论” 的颇具神秘色彩的内
                  容。 ⑤  此类现象在《针灸经穴图考》中颇为常见。 而承淡安编撰针灸教材的一项策略,则是在注重
                  疗效的实用原则下,摒弃传统针灸医籍中“尻神禁忌”“阴日阳日”“午前午后”“男左女右”等观念,
                  明言这些观念“毫无意识,徒惑人心而已”。 对于传统针灸知识中补泻手法,承淡安认为各种针灸
                  医籍的记载很多都不一致,“且理论超过实施,每使学者目眩心惑,无所适从”。 所以在编写《中国
                  针灸治疗学》时,他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简化传统针灸医籍中繁复的补泻手法,使之“不涉浮泛之
                  理论,便于学者之实施”。          ⑥  不难发现,黄竹斋是以传统经典医籍为本,而承淡安则是以实际效果为
                  本,这导致两者编著的针灸教材存在根本差异。


                     ①  参见黄竹斋编著《针灸经穴图考》,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 年版。
                     ②  参见赵玉青《近代名医黄竹斋生平简介》、黄竹斋《工作人员履历表》,赵寿毛,赵苏阳编《黄竹斋针灸医案选编》,第 6、9 页。
                     ③  参见赵彩蓝《针灸传真精义》,北平全民报社 1948 年版。
                     ④  赵玉青:《赵玉青教授跟师心得》,赵寿毛、赵苏阳编:《黄竹斋针灸医案选编》,第 56 页。
                     ⑤  黄竹斋:《针灸经穴图考》,第 76—77 页。
                     ⑥  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编辑大意”,第 3—4 页。
                   4 8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