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8

2022 年第 3 期

                  针灸成果,与其早年西医学术训练和志趣密不可分。 他年少时即投身医学学习,认为传统医学存在
                  “阴阳谶纬庞杂而失据”的问题,所以致力于西医解剖、生理等科目的学习。 民国初年,他尝试“以
                  革新医学为己任,著书立说,力辟我国医学之谬妄”,但当时“独唱无和”,未成气候。 在数十年的学

                  习中,他认为西医的药物、病理和诊断过于复杂,所以专注于物理疗法的学习。                                  ①  由此,他关注到被
                  称为中医物理疗法的针灸,并发现“自日本医师用科学方法加以改良而其效大著”,且这种科学化
                  的针灸疗法也被欧美医家称赞。 因此,他先后翻译出版《温灸学讲义》《高等针灸学讲义》等日本科
                  学化的针灸教本,用作东方针灸学社社员学习的教材,以期革新针灸知识体系。 但这种思路忽视了

                  中国传统针灸经典的价值,未能将译介的知识与本土知识体系良好结合。
                      与张俊义做法不同,四川彰明医家陈景文从个人针灸学习和治疗经验出发,探索如何使针灸教
                  材更简便易学。 他认为针灸在过去广受诟病,是因为“或取穴不正,或补泻不明,或虚其所不当虚,或
                  实其所不当实”。 为了匡救补正,改变传统针灸学支离凌乱的状况,以便于后学研究,陈景文著《实用
                  针灸学》一书,由东方针灸学社铅印发行。 此书最大特点在于不采用生理解剖等西医知识,依然根据
                  《灵枢》《素问》《针灸大成》等经典针灸医籍进行知识编排,以简明精确、切于实用为标准。                                   ②
                      由上可见,进入民国以后,促使针灸重回中医主流行列的努力逐渐增多,尝试革新针灸知识的
                  方法各异。 到 1930 年后,尤其在中医科学化思潮的推动下,针灸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其发展也成
                  为中医界的一项重要议题。 像张俊义、陈景文等医家的探索并没有拘泥于当时所谓科学化的标准,
                  同时他们的尝试仍然处于初步阶段,没有触及针灸知识结构的深层变动。 相较而言,承淡安和黄竹
                  斋等人对针灸知识革新的努力,更为系统深入,也更具代表性。 前者编写的针灸教材,基本奠定了
                  现代针灸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后者的《针灸经穴图考》,则被中央国医馆审定为当时通行的针灸教
                  材。 二者编写的针灸教材看似都由传统针灸知识和生物医学知识组成,若我们细致分析知识生成
                  过程,会发现二者的学术理路有较大差别,体现了中医科学化思潮背后的复杂面相。


                                        二、 注重疗效:承淡安对针灸科学化的探索


                      承淡安(1899—1957),原名澹盦,江苏江阴人,民国著名针灸医家。 其父名乃盈,擅长针灸。
                  承淡安年少拜师学习中医,参加中西医学的函授。 之后承淡安跟随其父行医,目睹针灸治病,起效
                  甚快,遂开始钻研针灸。 受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1930 年左右承淡安开始思索如何构建结合西
                  医和中医知识的针灸教材,相继编写了《中国针灸治疗学》《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讲
                  义》三种针灸教材。 这三部教材和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中国针灸学》共同组成了现代针灸学科体

                  系,是澄江学派针灸科学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若进一步分析这三部针灸教材的知识结构和
                  形成过程,会发现承淡安对如何革新传统针灸教材知识体系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以

                  贯之的理念,并不是对中西医知识简单的拼合,或是以西化中的线性科学化过程。
                      1930 年,承淡安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隔年出版《中国针灸治疗学》,作为研究社学员学习针
                  灸的教材。 承淡安在《中国针灸治疗学》的“叙言”中阐明了著书目的,认为针灸逐渐湮没的原因是
                  针灸医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经络、图示、治疗等方面不够明确或存有谬误,这使得初学者单凭阅读




                     ①  张世镳:《〈温灸术研究法〉绪言》,张鸥波主编:《温灸术研究法》,东方针灸学社 1933 年版,第 1—2 页。
                     ②  陈景文:《实用针灸学》,“序”,东方针灸学社(原书无出版日期),第 2a 页。
                     ③  张建斌等:《现代针灸学科体系构建轨迹的探析———兼评承淡安〈针灸学〉三部曲》,《针刺研究》2013 年第 3 期;《以旧学
                  为根据,用科学做化身———民国时期澄江针灸学派科学化实践探析》,《中国针灸》2014 年第 2 期。
                   4 0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