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21
冯玉荣 / “授受源流”:《清史稿》医者传的编纂与医史的承启书写
民国医史书写在知识谱系的评估建构中也体现出这一趋势:一方面以现代科学知识解析旧有
医学史料,以求进化的“外部” 研究;另一方面中医出于教育需要,发展“明系统” “分派别” “示门
径”的史论模式来编写医学史教材的“内部” 传统。 ① 由此,现代医学史书写通过演进的科学话语
重构了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书写面貌,而以医者传合集形式的古代医史书写被排斥于现代医学史写
作外。 有关中国现代医学的形成问题一直是医学知识史研究讨论的重要议题,诸多研究者力图将
中医知识的变革放在传统与近代的关联性、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抑或差异性的脉络中重新审视,
从中西医学、民族主义、国家建构等多重因素把握和思考医史的建构。 ② 对于古代医史的研究,也
试图跳出以往传记研究的刻板印象,从知识层面对医史文本进行解读,探讨医史文本的书写意图及
知识导向。 ③ 这就需要更加关注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以降本土中医知识的演变和建构,考察医史
知识建构的历史性和情境性,进而探究医史书写对中医知识的形塑。 ④
夏孙桐对医者传的撰写,在相当程度上立足于民国初期的医史及文化认知,对清代医家谱系进
行评估与整理。 之后,夏孙桐还承担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部分的撰写,对清代的医学
有系统的理解和把握。 其择选裁断,并非以西方科学标准对清代的医学加以梳理,而主要从中医固
有脉络来探究医学源流,更重视传统谱系的延续。 此种认知虽被视为有清遗民旧时代的印记,但也
为现代医史书写及地方史志所推重,其述其论,被广为引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史稿》医者传的
生成、流传和阅读等,梳理医史书写与知识建构的关系,探究医学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机制及其背
后的社会文化变迁历程。
一、 “以类为先后,具述授受源流”
《清史稿》医者传采用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艺术传”的方式,其内容及写法也基本是传承旧制。
“二十四史”中医者的传记分见于诸如《方术传》《艺术传》《方伎传》《方技传》《处士传》《隐逸传》
等。 《史记》虽没有设立方技类传,但司马迁所作的《扁鹊仓公列传》 却被视作医者传记书写的滥
觞。 以“医史”为名的著作首见于明代李濂的《医史》,追溯医史的著述传统到唐代甘伯宗所作《名
医传》。 清代王宏翰著有《古今医史》,均以模仿正史的纪传体为主,“医史” 便成为医家的集体传
⑥
记。 ⑤ 《医史》收医者 72 人,其中 50 余人皆来自正史方技、艺术列传 ,正史医者传记成为古代医
史书写重要的史源。
《新唐书》《旧唐书》《宋史》《金史》《辽史》《元史》《明史》均采用“方技(伎)传”而不置“艺术
传”。 《宋史·方技传》所载医者传记数量是“二十四史”中最多者,所提及医家 25 人,其中目录所
显示的主传者 18 人,文中附带提及 7 人。 ⑦ 以时间为顺序,对主传者籍贯、家境、官职演变、生平事
① 郑洪:《不同的向度:中医史研究的内与外》,《齐鲁学刊》2018 年第 5 期。
② Paul U. Unschuld, Medicine in China: A History of Idea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赵洪钧:《近代中西医
论争史》,学苑出版社 2019 年版。 陈思言、刘小朦:《医疗史与知识史:海外中国医疗史研究的趋势及启示》,《史林》2020 年第 3 期。
③ 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 77 本第 3 分,2006 年 9 月。 祝平一:
《天学与历史意识的变迁———王宏翰的〈古今医史〉》,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77 本第 4 分,2006 年 12 月。 金
仕起:《中国古代的医学、医史与政治———以医史文本为中心的一个分析》,台北,政大出版社 2010 年版。
④ 余新忠:《新文化史视野下的史料探论》,《历史研究》2014 年第 6 期;余新忠:《融通内外: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
究刍议》,《齐鲁学刊》2018 年第 5 期。
⑤ 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77 本第 3 分,2006 年 9 月,第 403 页。
⑥ 李濂:《医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 42 册,齐鲁书社 1995 影印社,第 221—306 页。
⑦ 《宋史》第 461 卷,“方技上”;第 462 卷,“方技下”,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13495—13534 页。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