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89
刘 杰 / 近代汉口区域银两货币市场的演变
据,汉口钱业公会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共发行 165 万两流通券。 ① 此外,汉口总商会还向汉口钱业
公会借拨记账为 50 万两洋例银的流通券(1000 两 400 张,500 两 200 张。 流通券上按照顺序逐一
登记发行号码)。 为保证信用,汉口银钱业以洋例银为单位发行的流通券还以湖北官钱局所持有
的堡垣路地契与领券钱庄所交纳的股票及殷实借券为抵押担保。 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收交电汇、买
卖银元也用此流通券。
经过汉口银钱业与外国银行沟通,外资银行也公开承认此流通券,并认可其在市面流通交易。
此举对流通券的信用建立与市面流通都具有积极影响。 外资银行还与汉口钱业商议以 2 个月为
期,援引以往常例,在冬季出口货物繁盛时可以用流通券代替现银进行商业贸易交割。 待货物收到
后,各钱庄再对各行业的放款收回兑现。 流通券发行后,“行使市面,活动金融,颇称便利”。 湖北
官钱局主政官员在上报财政部函电中称“自该项流通券发行以后,本埠金融赖以周转,市面银根因
是灵活,实由官商通力维持,故收此圆满之效果”。 ② 以洋例银为基础的流通券,成为金融危机中汉
口金融组织在金融市场上再树货币信用的基础。
不过,近代地方货币发行及汇兑较为混乱,加之湖北地方政局的变动,使得洋例银的货币信用
时常受到影响。 洋例银作为信用记账货币,其运行须以市面流通的白银作为基础。 一旦市面白银
的流通受到干扰,洋例银的货币信用价值就会受到冲击。 1927 年武汉国民政府颁布现金集中令
后,汉口货币金融市场的剧变即为例证。
三、 洋例银、汇兑结算与区域商品贸易的发展
近代虚银两的制度形成与演化对区域贸易及金融货币市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晚清时
期,各种虚银两规制在各地涌现,并在各种交易中尤其是大宗交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白
银作为价值基准的深化发展。” 汉口洋例银作为区域性虚银两,因中外贸易而生,在交易中避免了
③
现银交付的不便,为跨区域的大宗贸易转账与结算、债务冲销以及商业汇兑提供了极大便利。
(一)洋例银与汉口区域商业市场的发展
晚清汉口开埠后,长江中游地区商业贸易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汉口一方面继续保持传统时代
的土货总汇中心,另一方面,成为长江中游洋货分散地及土货转口贸易中心。 在长江流域的商业网
络中,宜昌、沙市、岳阳、长沙在相当程度上充当了汉口贸易的主要转口口岸,成为汉口商业网络之
四大支点。 ④ 汉口对外进出口贸易、国外汇兑及其他大宗贸易一般采用洋例银记账和结算。
源于虚银两记账方便,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湖北地方政府及民间社会多接受了以洋例银记账
结算。 因汉口商业的集聚效应还逐渐影响到省内外商埠,洋例银由此逐渐成为湖北省及湖南、江西
部分商埠与汉口商业贸易中通用的银两汇兑货币。 ⑤ 据统计,1865—1888 年汉口的洋货净进口总
① 《武汉钱庄史料》,第 62 页。
② 《武汉钱庄史料》,第 62 页。
③ 邱永志、张国坤:《价值基准的深化与离散:再论明清以降的虚银两制度》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21 年第 1 期,第
130 页。
④ 任放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 3 卷,“华中近代经济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21 页。
⑤ 水野幸吉侧面总结了洋例银对于汉口开埠后区域商业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他认为,洋例银只是一种用于交易记账使
用的银块,并不是本位货币。 晚清时期汉口货币市场上比较广泛流通的货币有墨银和圆银,还有作为补助货币而使用的、武昌和
天津银元局铸造的小银币及香港小银币。 因这些银币在货币市场上每日价格变动激烈,因此不能作为商业中交易汇兑的换算标
准。 在汉口跨区域的商业交易中,商人日常所使用的银、铜铸造的金属货币多为面对面交易。 银、铜等金属货币给跨区域通商中
的货币结算带来较多不便。 参见水野幸吉《中国中部事情———汉口》,第 113 页。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