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84
2022 年第 5 期
银本位,向以上海之规元,天津之行化,汉口之洋例,为最有势力”。 ① 汉口各种平色银两在洋例银
出现后逐渐退出货币市场,洋例银成为汉口乃至长江中游地区各商埠通行的虚银两。
(二)洋例银演化为地方政府财政结算的货币标准
洋例银之所以能够为官方采用,成为汉口及湖北地方政府的货币标准,一方面是因为洋例银虽
为记账用的虚银两,但其基础仍是汉口二四宝银。 二四宝银的称量标准来自汉漕平,汉漕平一直是
湖北及汉口官方长期采用的银两标准。 因漕平称量固定,洋例记账便捷,因此经换算充当记账的洋
例银亦能够较稳定地为地方政府通用。 另一方面,从地方社会经济演变看,晚清民初湖北地方政局
变动频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财政金融关系长期不稳,对于中央政府倡导和试图推行的货币改革
方案,湖北地方政府保持较为疏离的态度。
晚清民初湖北战争频发,江汉关、汉口钱庄、票号等档案资料损毁严重,虽难以复原地方政府如
何接受洋例银作为通行记账货币的过程,但从使用后不久出现的晚清海关税司涉及中外商税的处
理以及湖广督抚举借洋债、处理教案赔款、经营官办企业借贷等事例,便可大致看出洋例银从民间
记账货币逐渐被官方认可通用的过程。
1872 年曾有美商土船在湖北境内装运煤炭、石膏等,因藏匿单据使得进出口报关不实。 江汉
关曾向南洋通商大臣提出应对处置之策。 江汉关税司函称:“有商人金德贵愿将充公之煤炭、石膏
如数买运,议定洋例银 450 两,合库平银 413 两 7 钱 9 分 7 厘。 报装海宁船出口,仍遵武穴查验。
煤炭 2380 担、石膏 460 担,完清正税转运上海。 其税项价银当据交清,函请转饬武穴总卡委员,一
俟海宁船到卡,即将前项煤炭、石膏一并发交领运。” 此函反映出汉口开埠不久外商用于煤炭、石
②
膏贸易结算的货币单位即为洋例银。
洋例银在汉口商业贸易中通用后,湖北地方政府在办理涉外商业事务中也逐渐以洋例银作为
结算货币。 张之洞治鄂时期,曾力求将汉口红茶转运至欧洲进行贸易。 对英、俄等国的贸易结算中
多以洋例银进行记账、转账。 1894 年,张之洞上奏选购红茶外销俄罗斯等地,奏折中称:“两路试
销,计茶价、箱工、杂费、出口关税等项共洋例银 1816 两 5 钱。 ……至恰克图一路,入俄境时并无税
项,两次总共用过洋例银 7289 两 3 钱 2 分,折合库平银 6842 两 4 钱 6 分 5 厘,湖北、湖南两省均暂
由茶厘项下借拨垫用,俟销茶后归款。” 甲午战后,湖北地方官商的内外借款、官方工程的造价与
③
账目陆续以洋例银进行核算。
此外,晚清湖广总督在处理麻城、宜昌教案赔款以及湖北官钱局、汉口招商局、湖北铁路借
债等涉外合同、债务结算中也多以洋例银进行结算和偿债。 从商业合同文书来看,晚清时期汉
冶萍公司及汉口诸多华资银行与外埠往来的票据清算、汉冶萍等在汉企业内部转账结算大多也
选择以洋例银进行跨区域货币结算。 这些具体运行情况表明洋例银已经成为湖北官方认定的
记账货币。
在银钱并行的货币格局下,由于政府并未对民间货币特别是白银货币实施有效管理和干预,
“致使中国逐渐形成了由多种货币和信用构筑而成的分散化、区域化的货币体系”。 ④ 洋例银为近
代分割型区域货币体系下,因中外贸易商业汇兑结算演化而成的记账货币符号与标准计价尺度。
① 裕孙:《汉口洋例银之消灭》,《银行周报》第 12 卷第 3 号,1928 年 1 月 17 日,第 1 页(文页)。
② 《江汉关详美商土船装运煤炭石膏匿单少报照约罚办文》(1872 年),颜世清:《约章成案汇览·乙篇》 第 20 卷,上海点石
斋 1905 年石印本,第 95—96 页。
③ 《购办红茶运俄试销折》 (1894 年 8 月 26 日),苑书义等主编:《 张之洞全集》 第 2 册,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27 页。
④ 燕红忠:《本位与信用: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及其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6 期,第 48 页。
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