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82
2022 年第 5 期
虚拟银两后,通过钱庄、票号、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外地商埠进行汇兑与结算。 因汉口在国内商业贸
易上的重要性,洋例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三大区域性虚银两之一。 洋例银作为近代汉口商业贸易
与金融市场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窥察晚清至民国时
期汉口货币市场的变化以及区域贸易、金融市场的变迁。
虚银两作为近代中国货币制度体系组成部分,得到货币史学者的关注。 既有研究从区域市场
与货币变迁的视野,对上海、营口、天津等地的虚银两进行了讨论,揭示了区域虚银两货币运行及信
用机制,呈现了近代中国不同区域货币运行的特点。 ① 相对于上海规元、营口过炉银、天津行化银
的虚银两研究,由于近代汉口金融、商业贸易相关档案资料的缺失及零散分布,学术界对于汉口洋
例银尚未深入研究,对于汉口洋例银运行机制及其与区域贸易、金融市场变迁关系的研究仍显
薄弱。 ②
从近代中国市场整合与发展变迁的视野看,汉口在国内金融贸易及海外商业贸易中占有重要
地位。 因此,对汉口区域银两货币制度及市场运行机制的讨论,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长江中下游地
区商贸与货币金融市场的变迁。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原始档案及报刊资料,拟对汉口洋例银及其运
行机制进行深入考察,探讨其对区域货币金融市场的深层影响,分析其与区域金融、贸易市场的关
系,进而透视近代区域性银两货币制度演变的轨迹。
一、 汉口货币市场演化与洋例银的产生
明清时期,汉口逐渐发展成为长江中游的区域商业贸易中心,米粮、棉花、茶叶、药材、木材等商
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汉口货币市场上长期通用银两为元宝银,小块银两为荆沙银。 各行
业亦有行内的银两平码标准,如茶叶市场主要为羊楼洞平,钱业则以湖北沙市钱业通行的沙市钱平
为标准。 各行帮通用平砝以官方的漕平银为折换标准。 纹银通常以每锭按 50 两计算,开埠前汉口
货币市场上流通的纹银平色标准为“九八五平,九八七兑”。 “九八五平”,即以漕平银 985 两作为
1000 两;“九八七兑”,即每 1000 两银锭中含纯银 987 两。 此标准银两成色略高于湖北省内的沙
市、宜昌等地。
汉口开埠通商前后,市面流通的银两货币成色复杂,金融市场上汇聚了上百家钱庄以及数十家
山西票号从事货币兑换和商业汇兑业务。 汉口开埠通商后,为适应对外贸易和商业汇兑需求,逐渐
形成以洋例银为标准的虚银两货币制度。 汉口本地各种平色标准逐渐退出银两货币市场。 随着洋
例银这一新的虚银两在官方借债、结算中推行,其在汉口贸易与市场中也得到广泛使用。
(一)晚清汉口开埠通商与地方虚银两货币制度的形成
1861 年汉口正式被开设为通商口岸后,洋商纷至沓来。 洋商携带银条的进入,使得汉口货币
兑换市场日趋复杂。 银两经公估局评定重量及成色后方可进入货币流通市场。 1865 年,在地方官
员的支持下,广东商人郑永和在汉口开设公估局,凭借良好的信誉其所批估银两获得金融市场认
① 相关研究可参见戴建兵《中国近代银两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戴建兵《中国近代的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
(1890—1935)》,《中国社会科学》2012 年第 9 期;王昉等《晚清区域货币市场发展研究———以营口“过炉银”为中心》,《历史研究》
2016 年第 3 期;燕红忠、高宇《清末时期的过炉银危机与制度调整》,《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 年第 2 期;邱永志、张国坤《价值基准
的深化与离散:再论明清以降的虚银两制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21 年第 1 期;许晨《虚银与虚钱:近代福州台伏票制度及其
变革》,《清华大学学报》2021 年第 5 期;荣晓峰《近代天津行化银两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 年第 2 期。
② 涉及近代汉口区域货币及洋例银研究的成果有,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张宁《近代武
汉区域货币中心地位探析》,《湖北大学学报》2009 年第 3 期。
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