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15
鹿锡俊 / 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路径分歧的发展与终结(1937. 8—1938. 1)
尽量接济维护”。 ① 由于战时通信困难,蒋介石在 11 月 24 日才读到此电。 ② 如果说前文介绍的杨、
张报告因为兼及苏方表态的两个方面而仅给蒋介石带来想象余地的话,现在内容如此无可置疑的“张
冲口信”则最终铸成了蒋对苏联参战的误判。 是日正值国民政府寄予厚望的比京会议在对日制裁问
题上无果而终,面对主和之声更加高昂的局面,对深陷孤立状态的蒋介石来说,“张冲口信”无疑是说
服众人坚持抗战的最有力理由。 所以,蒋介石不顾自己此前对苏联的种种疑虑,也不顾来自蒋廷黻完
全相反的看法 ,立即以此口信来安抚人心,称“必俄国已发动,盖俄国曾许我真到生死关头彼必加
③
入”。 ④ 与张冲实际会面后,28 日蒋还指示杨杰转告苏联:“张同志已到京晤面,对史伏二公甚感。
我军至万不得已决固守南京,以待友邦出兵相助。 未知何时实现,盼转达详复。” ⑤
恰在同一天,处于停滞状态的“德国路径”又有了新动向。 28 日晚,陶德曼在汉口告知孔祥熙:
当日早晨得到德政府训令,愿负责调停中日战争,日本所提条件与 11 月 5 日并无二致。 当时中国
不能于比京会议以外单独与德国接洽,现比京会议已休会,所以德国重提此议。 翌日,陶德曼还就
此面访王宠惠。 ⑥ 主和者立即做出积极的响应。 王宠惠于 29 日致电蒋介石称:“默察目下国际情
势难望积极援助,国联与九国会议显无切实办法,而英美苏联又互相推诿,我方如愿以调停方法结
束战事,则对德方提议似不宜轻易放过,且应速有具体答复。 如一方允由德国居间开始商议,一方
要求即时双方停战,未尝非应付之一法。” 同日,孔祥熙也致电蒋介石,以“党政军各方及民间舆论
⑦
渐形厌战”与“我已牺牲甚巨”为理由,建议接受德国调停。 蒋介石接报后,立即复电请陶德曼赴南
京面谈。 ⑧ 但与注重“倚德议和”的王、孔不同的是,偏信“张冲口信”的蒋介石,一边“为缓兵计”同
意重启“德国路径” ,一边还另有“以德促苏”的打算,即利用苏联对德国的戒心,以德国调停为筹
⑨
码促苏迅速参战。 因此,29 日蒋介石在安排接待陶德曼的同时,特地致电杨杰:“刻德大使在汉奉
① 《中央执行委员张冲自兰州呈蒋委员长报告伏罗希洛夫元帅嘱转呈俄对我抗战之态度电》(1937 年 11 月 18 日),秦孝仪
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 3 编,“战时外交”(2),第 338—339 页。
② 11 月 21 日蒋介石致电杨杰问:“张冲同志尚未到京。 彼是否乘飞机经新疆抑由欧乘船? 盼复。”说明蒋介石至少在 21 日
尚未接到张冲 18 日的电报。 另外,台北“国史馆”藏张冲 18 日来电原档的旁注称,该电系 1937 年 11 月 23 日收到,11 月 24 日呈
阅,这是蒋介石 11 月 24 日才读到张冲 18 日电报的又一旁证。 参见《蒋中正电杨杰询张冲乘飞机或乘船到京并告知仍坐镇南京》
(1937 年 11 月 21 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 - 010300 - 00007 - 030;《张冲电蒋中正据伏罗希洛夫嘱转
呈如中国抗战到生死关头时俄当出兵》(1937 年 11 月 18 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 - 020300 - 00042 -
007。
③ 陈克文日记称:“蒋廷黻大使来电,报告苏俄无力助我作战。 一般人多望苏俄出头,其实苏俄内部复杂,决难积极助我。
英美法三国亦有心无力,游移瞻顾。”参见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上册,1937 年 11 月 23 日,第 139 页。
④ 《徐永昌日记》第 4 册,1937 年 11 月 24 日,第 185 页。
⑤ 《蒋中正电告杨杰已面晤张冲并询友邦何时出兵相助》 (1937 年 11 月 28 日),台北,“国史馆” 藏,“蒋中正总统” 文物档
案,002 - 010300 - 00007 - 038。
⑥ 《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第 33 次会议记录》(1937 年 12 月 3 日),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藏,会 00. 9 / 5。
⑦ 《德国调停中日战事》(1937 年 11 月 5 日至 1938 年 2 月 4 日),台北,“国史馆” 藏,外交部档案,020 - 990700 - 0009,第
16—17 页。
⑧ 《蒋中正电孔祥熙请德大使陶德曼来京面谈》(1937 年 11 月 29 日),台北,“ 国史馆” 藏,“ 蒋中正总统” 文物档案,002 -
070100 - 00045 - 033。 另外,11 月 30 日孔祥熙还致函蒋介石,强调德国调停“似为天赐良机,绝不可失”。 函中所述理由可归纳为
6 条:1. 九国公约会议现已告竣,结果证明彼等无法调停,国际形势实远水不解近渴。 2. 现在能与日本说话的国家甚少,且德国之
愿任调停原系发动自日本,在国际体面上似亦说得过去。 3. 日方所提条件尚非十分苛酷,多系旧案重提,亦非迫我一一接受,尽可
作为讨论之范围。 4. 我前方战事失利,后方又未充实,财政经济已达困难之境。 5. 我国各方尚未完全觉悟,犹多保存实力之想。
若至寄人篱下之日,势将四分五裂。 万一后方再生变化,必致国内大乱。 6. 今与大家商讨,均盼局面从速转寰。 各方希望既已如
此,我兄似不宜个人负责太重。 详见《孔祥熙电蒋中正德大使奉该国政府令出而调停盼对其表示只须决定条件可由外交当局及行
政院详商另请设法收沙赫特为我国所用而不愿聘日等文电》 (1937 年 11 月 30 日),台北,“国史馆” 藏,“蒋中正总统” 文物档案,
002 - 080103 - 00032 - 004,第 1—3 页。
⑨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1 月 29 日。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