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14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续会给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结果是,以“反共”为理由发动对华战争的日本反而
在帮助共产主义的发展。 很明显,陈立夫和孔祥熙一样,也开始从防止“造共”的观点出发谋求停
战了。 但他的方法与孔祥熙不同,是劝说德国“与俄亲善”,通过签署中、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在从
日本收回德国殖民地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格局。 ① 陈立夫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德国改而与苏
联亲善,就可以让苏联放心去打日本,或让日本因害怕苏联参战而停止对华战争,二者都有利于结
束“造共”。 ② 德国是为反苏而对日缔结“防共协定”,又为反苏而调停中日战争的。 所以,对德国
来说,陈立夫的建议纯属“不谙世事”。 ③ 而就国民政府自身来看,孔祥熙与陈立夫这种以防止“造
共”为出发点的对日、对德工作,虽然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客观存在的另一面相,但它不仅在立场
上与国民政府此前在对苏劝战时一再强调的日本侵华的“损苏” 与中国抗日的“卫苏” 自相矛盾,
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对苏联与中共的一种背信行为。 这种性质的“别寻途径” 说明,在对苏失
望及“反共”执念复炽的影响下,国民政府高层出现了路径上的混乱。 因此,据日本的情报,李宗
仁、白崇禧等“广西方面”此际在对外关系上的观测是,“ 因中国以暧昧之态度为远交近攻之策,
而为苏俄所熟知,因此,期待苏俄之真正积极的援助,殊为困难。 今后只有消极的继续援助军需
品等物而已”。 ④
在此同时,国民政府高层对独立抗战的前途陷入了浓厚的悲观氛围。 周佛海在与陶希圣等人
的议论中指出,“德使且谓欧战时德国有几次可下台,而威廉(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引者注) 不
愿,致成一败涂地之局,中国不宜蹈此覆辙。 其言甚诚恳。 蒋先生竟拒绝考虑,不知其如此干下去,
究有何种期待也!” 汪精卫则在与行政院参事陈克文谈话时“摇头叹息,谓友邦虽有好意,但我方
⑤
大门关得紧紧的,无从说起”。 汪还悲观地说:“此次估计完全错误,但事已至此,亦不能不干下去
矣。” 面对这种内情,蒋介石不禁叹息:“老派与文人动摇,主张求和,彼不知此时求和乃为降服而
⑥
非和议也!” ⑦
三、 “以德促苏”与“倚德议和”的交叉
恰在此时,发生了一段所谓“张冲口信”的插曲。 1937 年 11 月 18 日,回国报告苏联态度的张
冲因途中遭遇大雪,“恐迟滞”,故于兰州“先将最要点电呈”蒋介石,内称伏罗希洛夫与其宴别时,
“嘱转呈:(一)如吾抗战到生死关头时,俄当出兵,决不坐视;(二)飞机、重炮、汽油、坦克等当继续
① 《(a)陈立夫的外交建议》,郭恒钰、罗梅君主编,许琳菲、孙善豪译:《德国外交档案———1928—1938 年之中德关系》,台
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1 年版,第 91 页(笔者注:译者之一是孙善豪,而非孙书豪,出版者发布过更正声明);崔文龙译:《〈陶
德曼日记〉选译》,1937 年 11 月 20、21、23 日,《抗战史料研究》2017 年第 1 辑,第 152—154 页。
② 对于既欲抗日又坚持“反共”的国民政府高层来说,日苏交战是对中国最有利的状态。 孔祥熙早在 1937 年 8 月访问德国
时就对德方披露其隐衷:“俄之赤化主义德固须防,但日之经济侵略政策亦大有害于德。 日俄火并譬若两虎相斗,德可作壁上观,
以待其两败俱伤,庶少危害世界,德与有益焉。”详见《孔祥熙电蒋中正对远东问题密谈德经济国防两部长概陈日俄相争德以旁观
为佳并询中日战争德政府态度为何》(1937 年 8 月 24 日),台北,“ 国史馆” 藏,“ 蒋中正总统” 文物档案,002 - 090103 - 00016 -
053。
③ 详见崔文龙译:《〈陶德曼日记〉选译》,1937 年 11 月 20、21、23 日,《抗战史料研究》2017 年第 1 辑,第 152—154 页。
④ 《毛庆祥呈蒋中正日方所传苏联援华消息渐寂与广西方面抗战动向及中国将有意以香港作抗日根据地日军并注意战区
宣抚工作等日电译文情报日报表等八则》(1937 年 11 月 21 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 - 080200 - 00491 -
018,第 1 页。
⑤ 蔡德金编注:《周佛海日记全编》上编,1937 年 11 月 16 日,第 93 页。
⑥ 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上册,1937 年 11 月 18、21 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2 年版,第 136、138 页。
⑦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1 月 20 日。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