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11
鹿锡俊 / 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路径分歧的发展与终结(1937. 8—1938. 1)
正意义上的“防共”来劝告日本悔悟的用心。
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德国的调停刚刚受到蒋介石的拒绝,国民政府内部就产生了争论。 在
11 月 8 日的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上,汪精卫介绍傅斯年意见时说,德国既向中国表露调停之
意,就不应谢绝。 如此,既可为比京会议无果而散时预留调解之路,又可避免开罪德国。 对此,王
宠惠“即言当电顾、郭于会外与英美法等说明”,表现出他对汪的赞同。 但访欧归国不久的孔祥熙
“言词激烈”地反对汪、王意见。 其理由是:在比京会议未有结果以前,“我们又与别人谈调解,既
使各国寒心,并破坏比京会议,是中敌人之计”。 议论的结果,对孔祥熙的意见“众均谓然”。 ① 然
而,9 日蒋介石的德国顾问法肯豪森( Falkenhausen) 应陶德曼之请,提醒中方注意,“ 如果战事拖
延下去,中国的经济崩溃,共产主义就会在中国发生”。 ② 这一提醒显然对“反共” 执念复炽的国
民政府高层颇有触动。 因此,蒋介石尽管在 10 日指示杨杰转告苏方,我军虽自上海撤退,但“ 无
论何时,决不与日言和” ,在翌日却又在提及“共党之阴谋”后,自记“为共党事,对抗敌前途殊多
③
顾虑”。 ④
正在这一关头,11 月 11 日晚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和杨杰、张冲(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举行了
4 个半小时的会谈。 在谈及中日战争局势时,斯大林强调:中国人口众多,而且现在只有日本一个
国家在向中国开战。 苏维埃俄国曾经同时与 14 个国家作战,并赢得胜利,故中国也必能战胜日本。
中国在使日本陷入疲惫状态后,日本统治阶层将发生斗争,日本政府会被打倒。 如果他是中国人,
他会号召人民抵抗 3 年。 这 3 年中,苏联会一直援助中国。 中国只要有自己的飞行员和大炮,任何
人都不可能打败中国。 其后,针对杨杰提出的“希望苏联作为中国唯一的同盟国对日参战” 的请
求,斯大林表明了两点:1. 中国不能仅从苏联得到支援,还应该从包括美英德在内的各个方面争取
援助;2. 苏联现在不希望和日本开战。 如果中国打退了日本的进攻,苏联不必开战;如果日本即将
取胜,苏联会参战。 但是,当杨杰特地提出将向蒋介石转告“在我们行将灭亡时,我们可以期待苏
联”后,斯大林立即制止说,“不,伟大的国家不会灭亡”,并随即转移了话题。 ⑤
同 11 月 1 日伏罗希洛夫的谈话一样,11 日斯大林关于参战问题的上述发言也是十分微妙的。
然而,杨杰、张冲在 12 日给蒋介石的报告中,除了谈到斯大林答应从重工业和军需工业方面帮助中
国保卫国土外,对苏方关于对日参战的回答,省略了包括“任何人都不可能打败中国”“伟大的国家
不会灭亡”在内的重要内容,而是概括为:苏联希望日本被削弱,但目前苏联尚未到与日开战时机,
因为苏联对日开战会刺激日本国民的反抗,促成日本的团结,反使中国失去世界同情之一半。 中国
现在抗战甚力,且有良好成绩,若中国不利时,苏联可以向日开战。 苏联是中国最可靠之同盟者,但
英美法德等国愿意供给军火,中国亦要接受。 ⑥ 同日,杨杰还比较具体地向蒋介石报告了 11 月 1
① 《徐次长致孔秘书刚父电》(1937 年 11 月 9 日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孔祥熙档案,3009(2) / 19。
② 《陶德曼致德外交部》(1937 年 11 月 9 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陶文钊分卷主编:《抗日战争》第 4 卷,“抗战时期中国外
交”(上),第 165 页。
③ 《蒋委员长致驻苏大使蒋廷黻转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告知苏俄我军从上海安全撤退无损失无论何时决不与日言和
电》(1937 年 11 月 10 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 2 编,“作战经过”(2),第 211 页。
④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11 月 11 日。
⑤ 详见「I. V. スターリンおよびK. Ye. ヴォロシーロフと楊杰、張冲の会談記録」(1937 年 11 月 11 日)、河原地英武、平野
達志訳著,家近亮子ほか監修『日中戦争と中ソ関係———1937 年ソ連外交文書邦訳·解題·解説』、196—206 頁。 笔者附注:此书
误将会谈日期写成 11 月 18 日,笔者根据此书之注释 393 并对照中方资料订正为 11 月 11 日。
⑥ 《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自莫斯科呈蒋委员长报告与史〔斯〕 达〔大〕 林委员长晤谈关于助我自制
武器、飞机及请苏联参战等问题之谈话内容签呈》 (1937 年 11 月 12 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
期》第 3 编,“战时外交”(2),第 335—336 页。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