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3
鹿锡俊 / 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路径分歧的发展与终结(1937. 8—1938. 1)
量在此期国民政府的决策中占据关键地位,故对于包括德国调停在内的重大问题的应对,国民政府
都是在苏联因素的影响下展开的。 因此,只有结合这一影响做融会贯通的分析,才能深入揭示国民
政府应对德国调停等问题时采取的各项措施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目前学界从这种问题意识出
发的论述尚欠深度,甚至出现时序上的混乱、细节上的模糊与阐释上的失实。 有鉴于此,本文拟以
国民政府对“苏联路径”认识及定位的演变为主线,以这一演变对“德国路径”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影
响为副线,重新探讨此期国民政府的路径分歧与和战抉择。 在资料方面,本文特别注意官方档案与
当事者私密记录的相互印证。 因为,外交问题与和战问题往往高度敏感且易受非议,常使当事者的
内心想法难以在公开场合表达,只能在日记等私密文字中加以记载。 所以,综合比照公私两种史
料,当有助于更好地厘清决策过程中的深层背景,再现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一、 战略推演的落空与“疑苏倚德”论的抬头
1937 年 8 月 21 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蒋介石立即向苏联派出以军事委员会参谋次
长杨杰为团长的“工业部赴苏实业考察团”。 蒋对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Bogmolov) 强调考察
团的任务只是接受苏联提供的武器 ,对杨杰却指示:除确保苏联物资援华外,考察团须把促进苏
①
联对日参战与促成中苏互助条约作为主要任务。 ② 对第二个目标,驻苏大使馆发回国内的报告,与
中苏缔约之前的报告一样,仍然不容乐观。 譬如,8 月 23 日副武官干卓致电蒋介石说:苏联认为若
远东战事扩大,德国可能入侵捷克及苏联,引起大战,苏须谨慎行动。 所以,虽然苏联态度似转积
极,但中国“不可重视外力,因不可靠也”。 ③ 然而,与这种消极性评估相反,中苏缔约前在对苏关系
上再三犹豫的蒋介石,在缔约后却显得颇有把握。 在 8 月 27 日与鲍格莫洛夫的长谈中,蒋介石在
表明中国不管能否得到外援都决心抗战到底后,要求苏联向中国转让美国制造的飞机,并派遣飞行
员以志愿者身份来华参战。 ④ 在中苏同时公布互不侵犯条约的翌日即 8 月 30 日,蒋介石还向国防
最高会议常务会议提交了由他拟定的《抗战期间外交方略》 并获得修正通过( 以下简称“《 外交
方略》”)。 主要内容如下:
甲,原则:一,此次中国对日抗战结果,不仅影响东亚局面,并有牵动世界大势之可能。 二,
中国单独苦战,不能为无限之支持,亦不能中途弃战求和,势必从世界大局上寻求出路。 三,中
国如战败不支,则日德义集团支配欧亚,苏联在日德夹攻之下必败,即日本单攻,苏联亦败。 是
否影响及于西欧,法国首受危险。 四,故中国在国际上欲求与国,必须于利害关系最密切之法
苏求之。
乙,运用:一,对苏联之期待:军事上,援助义勇军扰乱“满洲”,朝鲜青年党煽动朝鲜、外蒙
作军事上直接之威胁。 政治上,与英美法三国为密切之联系而作各种积极之活动。 二,欲苏联
① 详见「駐華ソ連全権代表 D. V. ボゴモロフよりソ連外務人民委員部宛電報」(1937 年 8 月 23 日)、河原地英武、平野達
志訳著,家近亮子ほか監修『 日中戦争と中ソ関係———1937 年ソ連外交文書邦訳·解題·解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8 年、
122 頁。
② 李嘉谷:《中苏关系史研究二题》,《抗日战争研究》1995 年第 1 期,第 137—138 页。
③ 《干卓电蒋中正苏联以为若远东战事扩大德国可能入侵捷克及苏联引起大战故须谨慎行动等文电日报表》(1937 年 8 月
23 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 - 080200 - 00546 - 041。
④ 《苏联驻华全权代表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的电报》(1937 年 8 月 28 日),李玉贞译:《〈中苏外交文件〉选译(下)》,《近
代史资料》总 80 号,1992 年 1 月,第 220—221 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