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40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如此迅速? 除了日方蓄谋已久外,一是蒋介石和张学良密令东北军各部对日本侵略不予抵抗;二是
①
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国民自当刻意忍耐,恪守法律,以助正义公道之成功” ,寄望于国联主持公道,
结果因日本反对导致国联理事会要求日本撤军的决议案“无效”。 ② 1932 年 1 月,日本在上海发动
“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将“不抵抗”政策改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仍无意全力抗战。 此后,
虽有 1933 年的长城抗战,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继续全力“剿共”和清除异己。 在中
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呼声中,蒋介石却以徐道邻的名义于 1934 年 12 月发表题为《 敌乎? 友
乎? ———中日关系的检讨》的长文 ,向日本政府呼吁改善中日关系。 1935 年 5 月 17 日,中日外交
③
关系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而这一“升格”举措的背后,是国民政府对日本制造的华北事变继续
妥协退让。 可以说,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要么“不抵抗”,要么
被动应对,缺乏主动抗战或全力抗战的作为。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虽遭到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围剿”,但在九一八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尖锐的情况下率先擎起抗日大旗。 1931 年 9 月 20 日,中国共产党因日本“强暴
占领”东三省发表宣言,认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一是苏联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及其社会
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二是世界革命的积极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日益高涨,必然推翻或废除列强尤
其是日本的在华殖民权益;三是 1929 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及其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 这些因素必
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帝国主义战争”。 ④ 可以说,该宣言已蕴含了九一八事变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意味。 因此,中国共产党呼吁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对日本强占东三
省,争取中国民族解放。 9 月 22 日,中共中央关于九一八事变又通过相关决议,提出武装群众,进
行武装暴动;成立反帝组织,或掌握已有的反帝组织的领导权,开展反帝的下层统一战线;在东北的
伪军中策划兵变和开展游击战争,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 ⑤ 九一八事变后的短短几日内,中国共产
党从“宣言”到“决议”,率先擎起奋勇抗日的大旗,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受此感染,国民党
第二十六路军于 12 月 22 日在宁都起义,参加红军,准备抗日。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本在强占东三省后又挑起“一·二八”事变。 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爆发后
即发布宣言,呼吁上海的工友与民众实行同盟总罢工,组织义勇军纠察队,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并指
示各地党部,不要再对国民党任何派别抱任何幻想,要扩大反日宣传,成立反日群众组织,争取第十
九路军士兵反日,甚至“绝对不要放弃在日本士兵中的工作”。 ⑥ 但是,在英美等国的“斡旋”下,国
民政府从 3 月开始与日本谈判,最终签订了有损中国主权的《淞沪停战协定》。 3 月 24 日,中共中
央发表《告全国工农兵及劳苦民众书》,坚决反对在上海设立所谓“中立区”。 4 月 15 日,中国共产
党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标志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式对
日宣战,决定以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⑦ 中国共产党同时还向全世界无产阶
① 《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工作报告》(1931 年 10 月),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
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 九一八事变》,中华书局 2020 年版,第 323 页。
② 江口圭一著,杨栋梁译:《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1931—1945)》,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31 页。
③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3),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81 年
版,第 613—637 页。
④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1 年 9 月 20 日),《红旗周报》第 19 期,1931 年 10 月 18 日,第 1 页。
⑤ 《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1931 年 9 月 22 日),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 7 册
(193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22—423 页。
⑥ 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为上海事变第二次宣言》(1932 年 1 月 31 日)、《中央为上海事变给各地党部的信》 (1932 年 2 月
15 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8 册(193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97—98、113—124 页。
⑦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1932 年 4 月 15 日),《红色中华》第 18 期,1932 年 4 月 21 日,第 1 版。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