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42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1937 年七七事变后的对日正面作战与敌后作战。 根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14 年的观点,九一八事
变后沦入敌手的中国东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敌后”,如此一来,通常意义上的“敌后战场”似乎也
不宜限于七七事变以后,而应追溯至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在华占领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
产党便派遣党团员深入中国东北各地,团结广大爱国同胞和抗日武装力量坚持抗战。 在蒋介石、张
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下,大部分东北军退入关内,中国共产党却始终领导并坚持对日作战,成为敌
后抗战的主力和领导者。
中共满洲省委在九一八事变前根据日本关东军向东北增兵、换防,日军频繁演习、修筑工事等
动向已察觉其侵占“满洲”的企图,并向中共中央报告。 这为中共满洲省委在事变后快速做出反应
和中共中央在事变后第三天即发出“宣言”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晚,中共满洲省委常委
兼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奉天市委书记赵毅敏连夜起草《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经 19
日上午中共满洲省委紧急会议讨论,当天即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印发。 该“宣言”也被称为“9·19 宣
言”,比中共中央的“宣言”早一天,但两者精神一致,都认为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阴谋;谴责了国民
党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指出应动员广大劳苦群众,举行罢工、罢课、罢市等斗争,反抗日本侵
略。 ① 20 日,中共中央提出立刻组织和发动群众反对日本侵占“满洲”,准备各个企业尤其是日本
企业的罢工,强调满洲省委要向各地派遣干部,尤其应到中东路、吉长路沿线的农民群众中和不满
东北军阀的军队中去发动反日斗争、游击战争与兵变。 ②
中共满洲省委组织开展了反日宣传、工人罢工、农民抗租抗捐等系列斗争,但在中共中央指导下
仍以发展壮大抗日力量和领导武装斗争为主。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规模并不大,
到 1932 年初仅有 1862 名党员,即使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到 1933 年也只有 2500 多名。 加之,中共满洲
省委及东北地区的党员大多未经历南方的“大革命”洗礼,斗争经验相对不足,因而面对日伪的疯狂镇
压,中共满洲省委于 1931 年 11 月 21 日遭到破坏。 中共中央委派驻东北代表罗登贤重新组建满洲省
委,并于同年底将满洲省委机关从沈阳迁至哈尔滨,继续领导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 ③ 1932 年初,中
共满洲省委决定把工作重点转向联合各种抗日力量,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据统计,九一八事
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及各地党组织相继派遣 200 多名党团员和反日组织骨干成员到义勇军中开展工
作,推动了东北抗日义勇军运动高涨,促使义勇军人数一度多达 30 万人。 ④ 1932 年 6 月 8 日,中共中
央指示各地党部发起成立“东北义勇军后援会”“北上决死团”等组织,动员民众特别是工人参加东
北义勇军,并要求中共满洲省委、河北省委加强领导,打造中心部队,牢牢掌握抗日武装的领
导权。 ⑤
中国共产党既把组织和扩大义勇军视为中共满洲省委及东北各地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也把其
看作东北相邻省区和北方各省党组织“第一等的任务”。 1932 年 7 月 27 日,中共中央指示河北省
委动员唐山矿工、北宁路工人、天津工人,以及沿北宁路的农民加入义勇军,改变东北义勇军的原有
成分;选派政治上得力的干部在其中组建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掌握领导权;强调要大批地派人到热
河、辽阳、榆关等地,从事义勇军及其抗日工作,省委要保证与他们的密切联系。 可见,中国共产党
① 课题组:《中国共产党沈阳地方组织在早期抗战中的历史贡献》,《沈阳干部学刊》2021 年第 6 期,第 56—57 页。
② 《中央决议案 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三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1931 年 9 月 20 日),《布
尔塞维克》第 4 卷第 6 期,1931 年 11 月 10 日,第 1—15 页。
③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 2 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2061、2066 页。
④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 2 卷(下),第 2097—2098 页。
⑤ 《中央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决议》(1932 年 6 月 8 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8 册(1932),第 237 页。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