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41

徐志民 /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级和被压迫民族发表宣言,呼吁他们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斗争 ,随之又颁布一份战争动员训令,即
                                                                            ①
                   动员工农群众自愿参加红军,准备对日直接作战。                        ②
                       面对贪心不足的日本实施“热河经略计划”和进攻华北,中国共产党不仅搁置政见分歧,而且
                   派遣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 1933 年 1 月 17 日,中国共产党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郑重
                   宣布,凡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维护中国独立统一者,红军均愿与之签订作战协

                   定。 ③  中国共产党此后多次重申这一共同抗日的主张,既批驳了国民党所造日本向红军提供金钱
                   与军火、中国共产党与日本“谈判”、“捣乱”抗战后方等谣言 ,揭穿了蒋介石“抗日剿共并重”“攘
                                                                           ④
                   外必先安内”的虚假面具,也促使不少国民党军队提出停止“剿共”和“北上抗日”的要求。                                            ⑤  10 月
                   26 日,红军与第十九路军签订了共同作战协定。 1934 年 4 月 20 日,中共中央拟定《中国人民对日
                   作战的基本纲领》,提出全国人民总动员,成立全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联合日本帝国主义的

                   一切敌人,号召全国人民收复东三省、热河、察哈尔和一切失地,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⑥  7 月,
                   中国共产党派遣红军第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名义向闽浙挺进,并发表“北上抗日宣言”,号召一切

                   反日的民众拥护北上抗日先遣队,直接参加反日战争或游击战争。
                       一边是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高度自治”,妄图分裂华北;一边是国民政府与日本围
                   绕“中日亲善”“经济合作”“共同防共”的“广田三原则”进行谈判。 长征途中及长征胜利后的中国共
                   产党则坚决反对“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反对国民政府出卖东三省、热河、内蒙古、华北、福建以及中国
                   其他任何地方,呼吁宣布一切中日秘密条约无效,要求直接对日作战。 为反对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和成
                   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发动北平学生于 1935 年 12 月 9 日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此即著名
                   的“一二·九”运动。 1936 年 12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通电支持绥远抗战,号召全国人民支援绥远前线,
                   掀起轰轰烈烈的援绥运动,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爱国热忱。 1936 年 10 月长征胜利会师的中国工农红
                   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暗中联络,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达成互不侵犯、准军
                   事同盟性质的秘密协定,形成红军、西北军、东北军“三位一体”的抗日力量大联合。                                     ⑦  可以说,从九一
                   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大旗,无惧自身安危和艰难险阻,坚持北上抗日,成
                                    ⑧
                   为局部抗战的实际领导者,这一点在其领导中国东北人民的抗战中体现得尤为直接与明显。


                                                   二、 领导并坚持敌后抗战


                       抗日战争研究中所谓“敌后”,往往与“正面”相对应,是故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之分,通常指


                      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对日宣战向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宣言》 (1932 年 4 月 15 日),《红色中华》
                   第 18 期,1932 年 4 月 21 日,第 2、3 版。
                      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1932 年 4 月 15 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8 册(1932),
                   第 643—645 页。
                      ③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 (1933 年 1 月 17 日),《红色中华》 第 48 期,1933 年 1 月 28
                   日,第 1 版。
                      ④   《中国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与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宣言》(1933 年 4 月 15 日),《斗争》 第 40 期,1933 年 4
                   月 21 日,第 13—16 页。
                      ⑤   《中央致各省委,县委,市委的一封秘密指示信———关于开展反日反帝运动和组织民族革命战争的策略》(1934 年 4 月 20
                   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0 册(1934—193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54 页。
                      ⑥   《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1934 年 4 月 20 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0 册(1934—1935),第 683—686 页。
                      ⑦   杨奎松:《西安事变期间“三位一体”的军事协商与部署》,《近代史研究》1996 年第 6 期,第 81—82 页。
                      ⑧   本文的研究时限是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但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领导并坚持敌后抗战,促成并维护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等,则存续于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特此说明。
                                                                                                            4 3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