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08

196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世纪欧洲宫廷式样,极其富丽堂皇 : 门楣精雕细镂,漆以古铜色花纹 ;室内墙
              面多用金箔贴饰,房顶饰以石膏图案,色彩花纹各异 ;大厅顶部用大理石砌

              成穹顶,四壁用大理石雕刻,顶上悬挂八盏玻璃珠吊灯,成“3—2—3”排列,
              大厅地面铺有大理石,中间为柚木花纹地板 ;楼梯全用大理石砌就,柚木扶

              手,铜质栏杆。大理石宫外的大花园,繁花似锦,树木苍翠,南面的草坪上曾
              建有马厩、鹿厩、网球场、暖气花房等。
                  新中国成立后,嘉道理家族结束了上海的业务,转至香港经营。经宋庆

              龄女士提议,1953年5月31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将“大理石宫”作为中国福
              利会少年宫的所在地,随后又在院内先后修建了科技楼、游艺楼、小剧场和天

              象馆。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2. 马勒住宅

                  1919年,英籍犹太人马勒来华后,以一匹马作为资本在上海的跑马厅赛
              马中屡屡获胜,并当上了跑马总会的大班。1930年,马勒在亚尔培路(今陕
              西南路30号)购买了一处地产建造私宅。1936年马勒住宅竣工,宅院基地面

              积5 269平方米,建筑占地1 3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 132平方米。其中,主
              建筑为砖木结构,占地894平方米,建筑面积2 411平方米,居住层为3层,共

              有大小各种房间106间。住宅南面的草坪园林约2 200平方米。
                  建筑的整体风格为北欧斯堪的那维亚情调,在当时上海主要以西欧建筑

              造型的建筑中独具一格,因而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主建筑东西
              两侧耸立着高低不一、造型优美、装饰精细的四坡顶尖塔形屋顶。东塔顶高近
              20米,西塔顶高约25米,塔顶的4个坡面上筑有凸窗,并塑有饰物,塔顶面

              由特制的金属青铝瓦呈鳞状覆盖铺设。在东塔顶的背后还有1个彩色玻璃铺顶
              的小型尖塔。这些高尖陡直的屋顶体现了北欧高纬度地区建筑特色,目的原本

              为了抵御寒风和减少屋面积雪,而马勒住宅的采用则立意于形式美感。主建筑
              的南立面有3个双坡屋顶和4个尖顶凸窗,连同东西及北面3个四坡顶尖塔交
              织在一起,其形状宛如一座华丽的小宫殿。双坡顶的木构件清晰外露,构件间

              抹白灰,比较典型地表现出北欧乡村建筑风格。主建筑外墙面用泰山砖镶嵌,
              住宅四周则采用进口耐火砖砌筑围墙,并以黄、绿色琉璃瓦压顶,富丽堂皇。

              住宅入口处、门厅及楼梯有巴洛克建筑的韵味。主楼的室内装饰讲究,墙面木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