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9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09

第十一章  关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和“中国情结”的理论思考                197



                    板镶拼成各式图形并着以彩色,木平顶雕刻精细并加彩绘。此外,走廊过道的
                    护墙板、壁龛、门框、扶梯栏杆等都饰以纹样繁多的雕刻或层叠的线脚,扶梯

                    的底部也做雕花木平顶。建筑内的扶梯回旋曲折忽上忽下,甚至同一层楼面的
                    各个房间往往要经过上下楼梯才能通达,造成室内空间起伏多变,扑朔迷离。

                    此外,室内的穹顶上装有彩色玻璃,色彩斑斓的光线透入室内,产生童话般的
                    情景。庭院内的花房、葡萄房都以瓷砖铺地,上盖黄玻璃顶,并镶以各色图
                    案。园中还置有青铜马塑像和大理石碑的“狗坟”“猫冢”,此纪念马勒赖以发

                    迹的赛马和赛狗。
                        1950年,该处房屋划给团市委作办公用房。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

                    优秀历史建筑。2001年1月,团市委迁出后由上海衡山(集团)公司接手管理,
                    改建成小型精品酒店,于2002年5月正式对外经营,命名为衡山马勒别墅饭店。

                        3. 拉希尔会堂
                        1916年,上海新沙逊洋行第二代继承人雅各布·沙逊爵士(Sir Jacob
                    Sasoon)去世后不久,上海塞法迪犹太社区用他纪念亡妻的遗赠,在西摩路

                   (今陕西北路500号)建造了以其妻名字命名的犹太会堂——“拉希尔会堂”
                   (Ohel Rachel Synagogue)。会堂由思久生洋行设计,于1920年落成,是当时

                    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整幢建筑呈长方形,砖混结构3层,总建筑面积
                    1 115平方米,绿化面积3 500平方米。总体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的希腊神

                    殿式造型,但在局部的门饰、窗洞、过厅、四跑楼、束柱等建筑细部上,却
                    体现出浓厚的犹太民族建筑特色。立面分三段,南门主入口以贯通两层的一
                    对爱奥尼式柱和一对方形壁柱形成门廊,并列三座拱券门。会堂一楼大厅供

                    教徒进行礼拜的半椭圆形中央高台用大理石筑成台沿,左右两侧筑有汉白玉
                    扶栏。屋顶呈拱顶,五根弧形横梁支撑天花板,四周窗户都由五扇组成,寓

                    意不忘“摩西五经”。大厅里还有供奉“摩西五经”的约柜。会堂两侧为双
                    层柱廊,柱间的小拱顶与屋顶垂直相交。会堂二楼扶栏也由汉白玉大理石镶
                    砌而成。按犹太教正统派规定,这里是专供女教徒礼拜的场所。会堂顶层露

                    台,周立宝瓶栏杆。会堂的平顶部位原有一个尖顶,在“文革”时被拆除,
                    现改为水泥平顶。会堂内部除了4个大吊灯被破坏外,几乎是原汁原味的建

                    筑形式。该建筑现为市教委教改委员会办公地。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