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03

第十一章  关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和“中国情结”的理论思考                191





                                   二、 上海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的现状



                        现存的上海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共48处。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
                    黄浦区(9处)、静安区(8处)、徐汇区(10处)、虹口区(15处)、卢湾区(3

                    处)、长宁区(3处)等 ;从建造年代来看,大多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
                    代兴建的建筑,其中29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丰富多彩,

                    包括新古典主义式建筑、文艺复兴式风格、艺术装饰派风格、西班牙风格、英
                    国乡村别墅风格、北欧风格等 ;就使用功能而言,它们主要是高层大厦、花

                    园别墅、豪华式公馆或官邸、公园、公寓、新式里弄、商店、学校、医院、电
                    影院、俱乐部、犹太会堂、墓地、仓库、办公室和办事处、编辑部、纪念碑

                    等。总体来说,它们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上海犹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
                    等各方面的活动状况,而且在建筑专业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 黄浦区
                        1.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

                        1845年,著名英籍塞法迪犹太富商大卫·沙逊(David Sassoon)的次子伊
                    莱亚斯(Elias David Sassoon)设立了沙逊洋行上海分行,揭开了近代犹太人

                    在沪历史的序幕。1872年伊莱亚斯自立门户,建立新沙逊洋行。新沙逊洋行
                    第三代继承人维克多·沙逊(Sir Ellice Victor Sassoon)出任总管后,将洋行的
                    经营重点从早期的进出口贸易和鸦片贸易逐步转向投资房地产和工业。

                        1929年,由新沙逊洋行委托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承建
                    的沙逊大厦竣工(今中山东一路20号)。大厦占地面积4 617平方米,建筑面

                    积36 317平方米,坐西朝东,平面呈“A”字形,临黄浦江面为13层,后面9
                    层,地下1层,总高77米,是近代上海第一幢10层以上的高楼。大厦为钢筋
                    混凝土结构,建筑造型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风格。立面外观以壁柱和窗间柱强

                    调竖向构图,简洁明朗,外墙均以花岗石贴面,第9层和顶部砌以泰山面砖,
                    东立面屋顶为四方金字塔形,三层,高约10米,攒尖顶用紫铜皮瓦楞饰面。

                    大厦内装饰精致豪华。4层以下房间全部出租用作商店及办公。底层店铺多设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