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02

190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犹太难
              民在虹口安顿下来后,形成了以提篮桥为中心的聚居区。在他们的经营下,塘

              山路、华德路、汇山路、舟山路等街区得到重建而成为商业中心,并获得了
             “小维也纳”的称号。到20世纪40年代初,在沪犹太人总数已超过3万人,形

              成了远东最大的犹太社团。他们有自己的宗教公会、犹太会堂、学校、医院、
              俱乐部、公墓、商会、出版机构和政治团体。二战后,先是犹太难民纷纷离开
              上海。接着,因中国内战爆发难以经商发展,塞法迪犹商也将资本转移出中

              国。新中国成立后,仍有数千犹太人生活在上海。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包
              括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人均被迫离沪。“文革”结束后中国走上改革开

              放之路,大批犹太人又回到上海经商、工作,形成了新的犹太居民群体,目前
              已超过千人。如今,“上海犹太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世界各地,仍视

              上海为“故乡城”,将自己称为“上海人”。他们的精力、创造性和影响力远远
              超过了他们的人数,成为推动中犹友谊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犹太社团在近现代上海的历史大舞台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他们从

              事的贸易、金融和房地产等经营活动,将西方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引入
              上海,客观上带动了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 ;他们出资兴建的众多风格各异的

              建筑在上海近代市政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在南京路和
              霞飞路等商业街经营的百货店、服装店、食品店、皮鞋店、餐馆、咖啡馆、电

              影院等,在推动上海从传统社会的商业城镇发展为多功能的近代城市的过程中
              发挥了积极作用 ;来上海的犹太人中有众多杰出的人才,他们为上海的教育、
              文化和卫生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犹太人兴建犹太会堂、举行宗教仪式

              和民俗活动也丰富了上海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容。今天,当年上海犹太
              人生活和活动的地方大多都被保留了下来,它们不仅记录了往日上海滩的风云

              变幻,而且成了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宝贵财产。这些建筑在外观上并没有统
              一的犹太民族风格,因为犹太民族在离散中往往受到其客居国主体建筑文化的
              影响,但都生动地展现了当年上海犹太人的生活状况,都带有上海犹太人的历

              史文化烙印。因此,我们可以将“上海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 界定为 : 能够反
              映犹太人在近现代上海各个领域活动情况的,由犹太人投资建造的,或是长期

              居住过的,或是长期经营使用的各类建筑和设施。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