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7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97

第十一章  关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和“中国情结”的理论思考                185



                    1917)提出了“社会事实”概念,即人的“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
                    是不固定的,凡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

                    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作社会事
                    实”。他认为,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从外部社会事实中寻求对人类行为做出解

                    释,并明确反对从人的主观心理来解释人的行为。
                        柏格森所说的“人的意识”过于主观随意,令人难以把握。涂尔干则仅
                    从外部社会事实对人的行为提供解释,但无法回答它何以影响人的行为。法国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1877—1945)先后师从柏格森和涂尔
                    干,他融合二人的思想,提出了“集体记忆”理论,认为所有记忆都受到集

                    体、社会框架的影响和形塑。在“集体记忆”理论中,涂尔干的外部集体、社
                    会框架的影响与形塑替代了柏格森的个人内在自由主义 ;而涂尔干由分析外

                    部社会事实来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则被转化为对人内在客观记忆结构的研究。换
                    言之,哈布瓦赫成功地将涂尔干对人的外部客观性研究转化为对人的内部客观
                    性研究,这一点得益于柏格森对记忆的精深分析。

                       “集体记忆”理论开辟了社会学向心理学和精神意识领域转化的有效途
                    径,填补了两者之间的断裂。它的适用前景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涂尔干的社会学

                    理论,适用于一切社会学向精神和意识领域的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及其
                    他学术领域都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



                                 “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相继出台



                        哈布瓦赫之后,英国学者弗兰西斯·耶茨出版了《记忆术》(又译《记忆
                    的艺术》)(1966)一书。该书在记忆理论发展史上承前启后,详细梳理了西方

                    古老记忆术发展历程,对理解“集体记忆”理论及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耶茨
                    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场景”和“图像”对记忆的形成与储存的重要意义,不仅
                    有助于理解哈布瓦赫的“记忆形象”“记忆的社会框架”等概念,也有助于认

                    识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扬·阿斯曼夫妇的“文化记忆”理论。
                       “文化记忆”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艺术家阿拜·瓦尔堡于20世纪20年代提

                    出。90年代,扬·阿斯曼夫妇对这一概念予以充分阐述。他们明显受到耶茨的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