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4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94

182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历史职责。这些年来,学者对史料的挖掘研究、亲历者的回忆以及相关组织和
              个人的工作使得这段历史的细节不断清晰,人们对此的记忆也不断完整和精细

              化。更可贵的是,这段记忆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和保存下来,如在上海犹太研究
              中心、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哈尔滨犹太博物馆等处,大量的研究著作、图片

              以及纪录片等音像作品,不仅具有社会价值、学术价值,更具有宝贵的情感价
              值。这些成果带着那段历史记忆,通过文化交流得以传播。
                  何凤山的事迹则是另一个例子。二战时期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为

              维也纳犹太人签发签证的事迹向来默默无闻,直到他于1997年去世后才渐渐
              为世人所知。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和国际犹太组织“生命签证”的专家为

              此密切合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调查和搜寻,并将具有说服力的完整
              材料上报以色列政府。最终,何凤山被以色列授予“国际义人”称号。此后,

              何凤山的善举成为越来越多媒体报道和文学、影视作品的素材,使越来越多的
              人了解了这段曾经被遗忘的记忆,并与来华犹太难民受到友善对待的记忆相互
              呼应、相得益彰,成为中犹友谊的一个重要构件。

                  2010年底,“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由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担任首席专家,使这项研究

              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六年多来,项目组以争分夺秒的精神采访仍
              然健在的前犹太难民及其后裔,抢救了一批前犹太难民的口述和文字记忆,并

              收集了大量与犹太难民相关的文件、档案资料。经过对这些材料进行更加系统
              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课题研究的资料和理论基础,为推出质量更高的
              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2015年,项目组推出了“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主要

              成果之一《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使用的完全是前
              来华犹太难民的第一手口述和文字史料,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他们逃离纳粹统治

              下的欧洲、抵达上海和走进中国、在中国土地上闯荡和拼搏、在虹口隔离区度
              过艰难时刻、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等难忘经历,以及离开中国后始终难以割舍
              的中国记忆和上海情结。在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

              利70周年之际推出这一力作,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虽然有些记忆是看不见、摸不着地保存在亲历者的头脑里,但也有不少

              记忆以文字、图画或图片的形式记载在文献中,而且记忆遗产又与实体遗产密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