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89

第十一章  关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和“中国情结”的理论思考                177



                    难的岁月。尽管有文献及考古发现证明,古代即有犹太人来华经商或居住,且
                    在宋朝时出现一个较大规模的开封犹太社团,但这段经历远离犹太人流散历史

                    的主流,并不为大多数散居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所熟知,因此很难成为近
                    代来华犹太人,尤其是遭遇纳粹迫害而来华避难的欧洲犹太难民集体记忆的一

                    部分。同样,基本来自中、东欧的犹太难民对在他们之前来华的塞法迪犹太
                    人(来自巴格达和英国治下的印度)社团和俄国犹太人社团也很难产生浓厚的
                    归属感,因为他们之间在宗教规则和文化习俗方面有很大差异。虽然这两个先

                    来的社团在住房、资金、食物、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给予欧洲犹太难民大量的帮
                    助,且大屠杀的阴影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但战争的结束再

                    次将差异凸显了出来。
                        对于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犹太难民来说,一个成熟的社团非常重要,因

                    为可依托其生存并获得更多的机会重新开启新生活。而这种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正是其犹太同胞给予的。高度的身份认同使犹太人在灾难降临的时刻快速地建
                    立起全球的援助网络,设法为困厄之中的同胞提供实际有效的救助。战争结束

                    后,饱经磨难的难民也很自然地寻找归属感。
                        相比之下,北美、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地拥有更加成熟的犹太社团。美

                    国的犹太社团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成熟度。到1930年,
                    美国犹太人口达到440万左右。美国犹太人组成强大而活跃的社区,在经济、

                    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同时,加拿大的犹太社团也
                    迅速发展。1933年到1945年间,又有一些犹太难民千方百计进入美国。这些
                    难民中就有不少是逃亡到中国的难民的亲友。同时,美国犹太社团也给了在
                    华避难的欧洲犹太难民大量援助。如“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American Jewish

                    Joint Distribution Committee) ”就一直为上海的犹太人组织提供经济和人员资

                    助,在难民救济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战后,杜鲁门政府决定向大屠杀的受
                    害者敞开大门,开始接收大批犹太难民。澳大利亚在1938年接收了7 000多名
                    犹太难民,二战期间尽管对犹太难民的进入设置了一定的限制,但仍接收了

                                                            23
                    11 000多名由犹太机构援助的大屠杀幸存者。 战后,澳大利亚也向大屠杀受


                    23  邵波: 《澳大利亚难民政策的演变(1945—2007)》,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2011年,第2、17页。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