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7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87

第十一章  关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和“中国情结”的理论思考                175



                    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群体通过想象自我建构出身份,即关于“我
                   (们)是谁,我们归属于哪个类别,担负何种角色”等问题的认识。人们在程

                    度不等的压力、诱因或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身份,但他人的看法
                                                      18
                    也会影响个人或群体的自我界定和领悟 。正是在与群体内外部的他者互动的
                    过程中,个人或群体确定自我类属和角色分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
                    建构集体身份的认同过程,总是涉及扩展自我的边界使其包含(群体内部的)
                    他者,把自我和他者合为一种身份,并将他者的利益定义为自我利益的一部

                      19
                    分 。与群体外的“他者”做比较、相区分,尤其与“敌人”进行竞争并导致
                                                        20
                    对立,是导致身份感明显增强的重要因素 。当然,集体身份的建构也经常成
                    为一种利益和资源的竞争机制。
                        以集体记忆确立起在神圣维度中的特殊地位,并形成相对于其他民族或

                    群体的自我优越论,这在许多宗教色彩浓厚的群体构建和维持其集体身份中占
                    据了重要地位。立约的记忆就使犹太人自我确认为上帝的“特选子民”,成为
                    犹太民族优越论的重要源泉,并导致基督教长期对其敌视和压迫。一个社群留

                    存的与其他群体关系的印象,在建构社群身份的想象中,也占据了一个非常关
                    键的部分。谁是我们的邻居,谁曾是朋友或敌手,谁是我们怨愤或感激的对

                    象,对谁负有集体罪责或权利,这一系列问题当然都是界定自我或他者身份的
                    重要方面。

                        人为的人道主义灾难,如战争罪、反人类罪、种族灭绝罪、种族隔离等
                    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罪行,一旦关联各方就灾难的事实和责任达成某种基本的共
                    识,形成集体记忆,就经常改变这些群体之间的相对地位和关系。严重的罪行

                    一旦发生,相互关联的当事各方就形成一个施害者、受害者、旁观者和救助者
                    的关系结构,而且这种结构在认同政治中会形成代际间和社群间的传播和扩

                    展。施害行为若给他人带来了严重伤害,而且导致这种行为的动机和情感也不
                    正当合宜,那么,施害者就成为受怨愤并应受惩罚的合宜对象。而受害者则必



                    18  关于身份形成过程中内在——外在互动的论述,可参见前引塞缪尔 · 亨廷顿 :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
                       临的挑战》和亚历山大 · 温特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  参见前引亚历山大 · 温特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20  参见前引塞缪尔 · 亨廷顿 :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