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0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90

178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害者敞开了大门。不少来华犹太难民便随着这股移民潮去了北美和澳大利亚。
                  而移居巴勒斯坦(以色列)的犹太难民除了出于寻找成熟社团的需要,还

              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家园感”。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人国家的愿景并不是
              一开始就得到很多犹太人欢迎的,然而纳粹的残酷迫害强化了各国犹太人的民

              族认同感。随着纳粹暴行的深入,锡安主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犹太人的支持,“应
              许之地”的记忆在更多人的心中被唤醒,重建犹太民族国家的目标得到积极响
              应。如阿巴 · 埃班所言:“虽然他们也知道有些国家中的犹太人已经过着幸福的生

              活,可是他们经受的痛苦太多,再也不愿冒风险了。巴勒斯坦是他们的目的地。
              他们太疲劳了,不能在有一天也许又有人会喊‘犹太人滚出去’的地方开始新
                                                                            24
              生活。至于巴勒斯坦的生活是否有保障,这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因此,
              战后巴勒斯坦成为在华欧洲犹太难民移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1948年以色列建

              国后,派代表来华办理移民事宜。据1949年至1951年间任以色列政府驻上海名
              誉领事的伊萨多尔 · 马吉德 (Isador A.Magid)估计,以色列驻上海的犹太人代办
              处共签发了7 000多份以色列护照和赴以色列签证,实际到达以色列的上海犹太

              人约有4 000 ~ 5 000人,其中大多数是欧洲犹太难民和俄国犹太人。                      25
                  遭受纳粹迫害、屠杀的犹太人无论身处什么地方,只要是一个群体,就

              会有集体记忆,而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临时观念”——认为目前的困境是
             “临时”的,希望它尽快结束,随后自己可走向更为理想、甚至美好的归宿。

              不幸的是,在许许多多集中营和隔离区里,受难者的“临时观念”最后为死亡
              所终结。令人宽慰的是,绝大多数在华犹太难民“临时观念”的结束是因为找
              到了新的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在华集体记忆和“临时观念”

              得以保存下来,其中不仅包含着艰辛和痛苦,也有着拼搏、奋斗、互助和友
              情。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中国情结”。


                  四、 来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中的“中国情结”

                  大屠杀的记忆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犹太人的国别差异和派别歧见,




              24  前引阿巴 · 埃班著: 《犹太史》,第414—415页。
              25  参见前引高斯坦主编 : 《中国与犹太——以色列关系100年》。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