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8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98

286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200万广东人及福建人经由香港移居海外,或被运往海外充当苦力。成为自由
              港后,香港便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沿海的主要转口港。多间英国洋行在香

              港设立,也吸引不少华人从事与贸易相关的业务,如搬迁及运输等。部分华商
              也来港设立南北行经商。除了贸易,银行业和股票市场也在香港兴盛起来,为

              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每当中国内地发生动乱之时,许多达官贵
              人、富商巨贾便涌入香港,也把他们的财富和实业带入香港,而当中国内地繁
              荣和发展之时,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实业家和文化人又把香港当作他们向中国内

              地挺进的桥梁和前进基地。到20世纪30年代,香港内接华南地区,乃至整个
              中国内地,外连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欧洲和北美,已成为一个拥

              有近百万常住或流动人口的、四通八达的、开放的大都市。
                  哈尔滨 一些犹太难民经苏联南下,或从上海北上来到当时属于“满洲

              国”的哈尔滨,这也是一个对外国人开放的城市。1896年,沙俄政府迫使清
              朝政府与之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获得在中国东北修筑
              中东铁路的特权。1897年,中东铁路建设局由海参崴迁到哈尔滨,大批俄国

              人在哈尔滨定居。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又与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
              省事宜条约》,根据其《附约》规定,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众多东北枢纽城市纷

              纷于两年后开埠通商。随着其他各国势力的渗入,俄国人在哈尔滨的垄断局面
              被打破,先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或总领馆。中东铁路的修建

              刺激了哈尔滨地方官办与民族机器工业的兴起,而开埠通商则为民族工商业的
              迅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民族工商业相继涌现,企业最多
              时达上千家之多,如在商业和工业领域均业绩显著的“同记”企业集团等。同

              时,以俄国资本为主的欧美、日本商业资本大量流入哈尔滨,近代大中型的商
              号开始出现。如当时全东北地区最大的俄商秋林洋行,既是大型百货批零兼营

              的商店,又是一个大型进出口商。其经营范围很广,以世界闻名的高档商品为
              主,并设有红茶、葡萄酒、肉肠、卷烟等加工厂。中东铁路的修筑与开埠通
              商使得哈尔滨人口急速增长。据统计,1903年,哈尔滨常住与流动人口数应

              在7万人左右,到1923年(民国11年),哈尔滨总人口接近50万(包括外国居
              民)。当时,哈尔滨已成为一个“华洋杂处”的国际化都市,有“东方莫斯科”

              之称,东西方文化系统中的各种子文化在此各自发展、彼此交汇。西方的科技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