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0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00

288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际贸易中获得更大利益,沙俄开始建设大连自由港。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
              日本势力取代沙俄势力进入大连,开始40年的统治。1906年,日本政府宣布

              开放大连港与各国通商,以该港为自由港,使得大连港成为中国东北的对外贸
              易中心,与中国沿海各地、日本、朝鲜、俄罗斯、亚太地区的海上贸易蓬勃发

              展,甚至远达欧美。同时,海上贸易品进入大连后又通过辽南地区辐射整个中
              国东北乃至关内。到1919年,大连港成为吞吐量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港。
              俄国十月革命后,大连与苏联的联系一度中断,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苏日关

              系正常化又逐渐恢复。
                  青岛 少数犹太难民从上海、大连等地来到青岛,因为这个自由港有许

              多为外国海员、游客服务的餐馆、旅社、商店等,比较容易谋生。1897年11
              月,德国占领青岛胶州湾,并于1898年3月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

              9月,德国宣布青岛为自由港,实行自由地区制度,建造港口,修筑胶济铁
              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使青岛在十几年内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中国北方的国
              际性商埠。到1910年,青岛贸易额反超烟台,成为山东第一大港,在全国各

              通商口岸中居第六位,仅次于上海、天津、汉口、广州和汕头。德国人在青
              岛引入近代交通、通讯,规划城市建设,改良公用事业,兴建西式建筑,设

              教堂,建学校,出版报纸杂志,客观上对青岛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现代化产
              生了促进作用。随后,美国、英国、俄国、日本等国在青岛设立领事馆,各

              国侨民涌入,使青岛的居民和市容更显多元色彩。1914年11月,日本乘第
              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对德国宣战,出兵占领青岛,此后取代德国统治青岛30
              多年。到20世纪30年代,像大连一样,青岛与中国沿海各地、日本、朝鲜、

              俄罗斯、亚太地区、甚至欧美的海上联系十分密切。青岛的德国色彩始终十
              分浓厚,如著名的青岛啤酒,就源于德国啤酒。当时,青岛也是中外游客十

              分青睐的旅游胜地。
                  正是由于具有如此开放的氛围,犹太难民才可能进入这些大城市,并在
              这些城市避难、拼搏和生存下来。


                  二、 犹太难民避难的城市都具有接纳政治流亡者的传统


                  前面提到的开放型的大城市往往具有包容性,特别是接纳政治流亡者和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