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5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05

第十六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一 :            293
                                                        开放型的大城市成为犹太难民的主要避难地



                        三、 犹太难民避难的城市都拥有欧式生活条件


                        上述开放型的大城市还具有经济、文化上的多样性,特别是拥有来自欧
                    洲的犹太难民所熟悉的欧式生活条件,上海在其中最为典型。

                        自19世纪中叶开埠后,上海就是一座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来自中国各
                    地和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人们汇聚上海,互相碰撞,
                    互相对话,互相交融,使这座城市成为完全开放的国际性多元文化都市。据

                    不完全统计,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有来自英、法、美、日、德、俄、意、葡、
                    朝鲜、越南、波兰、捷克、印度等近40个国家的移民,最多时有15万多人。

                    这些众多的国际移民密切了上海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各种文化在
                    上海的传播、交流、融合,丰富了上海的世界文化底蕴,使上海在20世纪的

                    二三十年代成为举世瞩目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发展的海
                    派文化,实际上是来自中国内外许多地方的各种文化在一种开放的国际化环境
                    中互补、交融而成的,具有浓厚的国际特色。

                        专家们指出,在上海形成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化圈和文化地域圈,如中
                    国文化中的宁波—绍兴文化圈、苏州—无锡文化圈、广东文化圈等,又如以

                    霞飞路(淮海中路)为中轴的法国、俄罗斯文化地域圈 ;以南京路和外滩为
                    主要舞台的英美文化地域圈 ;以四川北路为代表的日本、韩国文化地域圈等。

                    这些文化圈和文化地域圈本身往往就是多种文化互补、交融而形成的,而它们
                    又与其他文化圈和文化地域圈进行着更为宽广的碰撞和交融。如在当年的法租
                    界,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俄罗斯文化的互补、交融就是这样。起先,在法式

                    餐馆里只供应标准的法式西餐,后来开始供应法租界众多俄国居民喜欢的俄式
                    罗宋汤和黑面包, 再后来中国顾客越来越多,便又增加了一些中式餐饮, 使上

                    海的法国菜具有了其他地方的法式饮食所没有的海派特色。又如在犹太难民聚
                    居的虹口舟山路、唐山路一带,中欧的德奥文化与犹太文化、中国文化互相交
                    融,许多虹口居民学会说德语、吃犹太“贝哥”(一种犹式面包),而犹太难民

                                                                 4
                    也“开始吃几乎所有的中国食品,并无不良反应。” 同时,在以英法制度为主


                    4  前引潘光等主编 : 《犹太人忆上海》,第148页。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