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6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06

294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导的上海租界,当局也不直接干预文化活动,因此成了一块自由多元的文化飞
              地。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信仰和政治意识形态,特别是各种宗教如佛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均可和平共存。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不同信
              仰、肤色、语言的人群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所有这些因素,使上

              海成了当时最适合移民生存发展的国际性城市,也为欧洲犹太难民提供了他们
              所熟悉的欧式生活氛围。
                  哈尔滨、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也具有相同的多元文化和欧式氛围。

              哈尔滨的宗教文化绚丽多彩,除了当地原有的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俄罗斯东
              正教以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伊斯兰教、犹太教均在哈尔滨有所发展。在建筑

              领域,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流派的建筑均见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随着外国
              人口的增加,西方的语言、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也逐渐进入哈尔滨。作

              为最早与西方文明接触的中国城市之一,天津的风貌因租界的影响逐渐发生
              改变,水电、道路、邮政、医院等市政设施不断改造,出现了以“五大道”为
              代表的西洋风格建筑群。西方的语言、艺术、饮食、服饰等文化形式也不断渗

              入天津的城市生活,不同文明的交汇促进了天津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推动
              天津向现代国际大都会的转变。在大连,俄国和日本文化渗透到城市的各个方

              面。市政建设、舆论机构、教育、医院、文学等方面较早开始近代化,大连城
              市的风格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对于青岛来说,德意志文明与中国儒家传

              统碰撞互动,将近代西方的制度、文化、科技引入这个城市,使其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领域都逐步向多元、开放的国际都市发展。英国人将西方的宗教信
              仰、文化艺术、生活习惯和社会时尚引入香港,使之成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

              桥梁。一批香港的年轻人接受了与传统的儒家教育很不一样的新式英文教育,
              而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也了解,由此形成了“中英双语精英”阶层。到19世纪

              末,以香港、澳门、上海为基地,形成了辐射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宁
              波、天津、北京、汉口等大城市的外文报刊网络,不仅带动了中国新闻业的发
              展,也起到传播新思想、启发民智、转变知识分子观念、推动社会革命的作

              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总之,以上海为代表的开放型大城市所具有的经济、文化多样性,特别

              是欧式生活氛围,为欧洲犹太人前来避难提供了有利条件。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