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7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07

第十七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二 :            295
                                                    犹太难民生活在一个没有原发性反犹主义的氛围中


                    第十七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二: 犹太难民生活在


                    一个没有原发性反犹主义的氛围中
















                        与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不同,深受儒家、佛教、

                    道教文化影响的中国不存在欧美类型的反犹主义,因此来华犹太难民生活在一
                    个没有原发性(或土生土长的)反犹主义的环境中。本章着重考察中国人是如
                    何看犹太人的,以及为什么中国没有原发性的反犹主义。


                        一、 中国人的犹太观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的犹太观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并不断演变发展
                    的过程,这一过程又与中国自身的内部剧变及面临的外部压力密切相连。

                        且不说古代,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人对“犹太”这个民族的认识仍然
                    是十分模糊的。据著名学者迈可 · 波拉克的不完全统计,从古代直到19世纪
                    中,汉语中用来称呼犹太人和犹太教的词汇就有20个之多: 术忽、竹忽、主

                    鹤、主吾、术忽特、朱呼得、诸呼得、犹太、攸特和刀筋教、挑筋教、蓝帽
                    回回、回回古教、一赐乐业教、天竺教、天教、希伯来、摩西教、翰脱、教经
                        1
                    教。 难怪当时中国的一般老百姓实在搞不清犹太人和犹太教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费成康教授考证,“犹太”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
                   (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 1803—1857,又译郭士立)于1833年至1838年





                    1  迈可 · 波拉克 (Michael Pollak)  编: 《罗文达中犹研究文献目录》(The Sino-Judaic Bibliographies of Rudolf
                       Loewenthal) ,美国辛辛那提希伯来联盟学院和加州帕罗奥托中犹研究会合作出版,1988年,第5—7页。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