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9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99

第十六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一 :            287
                                                        开放型的大城市成为犹太难民的主要避难地


                    和文化流入哈尔滨,极大改变了当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火车、电影、电报、
                    电话等西方技术革命的产物在哈尔滨陆续出现,报刊业兴起,对哈尔滨的文化

                    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天津 也有数百名犹太难民来到了天津这个开放型城市,一部分是从上海北

                    上而到天津的,另一部分则是从哈尔滨南下来津的。1860年,英、法、俄强迫清
                    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天津成为外国列强在中国倾
                    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的重要基地。天津开埠以后,英国、法国、美国、

                    德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俄国、比利时九个国家在此相继强划租界。与此
                    同时,国内的官僚、买办、富商、政客也在天津买房兴业,使天津成为近代殖民

                    政治、经济、文化的聚合地。辛亥革命后,许多清廷的遗老遗少,包括末代皇帝
                    溥仪等人,也聚居天津,时常往来于京津之间。开埠后的天津逐步成为中国北方

                    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
                    电报、电话、邮政、采矿、新式学堂、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中国之先河。天津
                    成为当时中国几大工商业城市之一,也是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当时天津

                    的工业主要有清政府官办工业、外国资本经营的工业和民族资本开办的工业三大
                    类,如清政府官办的天津机器局、民族资本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启新洋灰公司、

                    北洋烟草厂等以及中外合办的开滦煤矿等。在商业方面,洋货进入、土产外流,
                    天津的内外贸易额大幅度上升,成为中国北方地区进出口贸易最集中、最发达的

                    中心。天津的金融业也在此开放的环境下快速地发展了起来,成为中国北方的金
                    融中心。在教育方面,除了洋务派开设的以军事、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学堂,外国
                    教会以及华人自办的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在女子教育和中学教育上成绩显著。

                    开埠后,天津的报刊业兴起,以《中国时报》《大公报》为代表的报纸杂志影响
                    着天津的文化氛围,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

                        大连 一些犹太难民从苏联或日本经大连去上海,但由于海路阻隔等问
                    题最终决定留在这个中国北方的开放型自由港。沙皇俄国的军舰打着保护大清
                    国利益的幌子,于1897年的冬天闯入旅顺口,并强凭零租金的条约在大连湾

                    开埠建市。随着城市的建设,俄国传教士、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工人陆续
                    移入。20世纪初期,大连的城市人口以移民为主,其中包括大批俄国人,移

                    居大连的中国人则主要来自辽南地区、山东和东三省。为了在远东的海运和国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