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2023年3-4月
P. 159
2023 年第 2 期
战时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平价与市价、加价与减价之间,药经会遭遇了诸多困境,其
根源是政治与市场的复杂互动,表现为从“临时”到“长效”、化“非法” 为“合法”、改“战时” 为“平
时”的显著特征。
七
本次论坛中,青年学者在延续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试图通过研究视野的区域化、微
观化、研究资料与方法的社会学化,寻找剖析社会与经济的新路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贸易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在清代,华洋商人面临着区域间白银成色、
称重度量衡不统一等问题。 北京大学张学骞《清代白银流通中的官商分工———以白银成色检验为
切入点》以清代货币流通中银两成色检验为切入点,探讨清代银两检验背后的官商作为。 认为,商
人在白银成色检验和流通中占据主导权。 西式银元进入通商口岸后,华商采用与对待银两相同的
方法对待银元,引发洋商不满,导致贸易争端。
四川地区近年得到社会经济史学者的广泛关注,这很大程度上缘于四川较其他区域有更为丰
富的史料留存。 四川大学高龙《川汉铁路股款亏蚀问题与四川保路运动的演变》试图剖析保路运
动爆发背后的实际利益,认为保住既得利益和防止非法利益被查处,是成都路绅反对清廷铁路国有
政策的因素。 士绅抨击清廷违宪丧权之“公论”背后隐藏着实际利益之争。 “公论”与私利的交织,
推动着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 苏州大学徐鹤涛《防区制时期四川田赋税负问题新探》通过辨析资
料,认为因史料选用与论证方式上存在诸多瑕疵,以往研究夸大了四川田赋负担的沉重程度。 仅从
税率数字来看,该时期四川田赋不比同期的江浙等省更重,在四川历史上也非最高,普通农民尚能
负担;但由于田赋分配失衡、征收体制混乱、其他税捐叠加、农业经济脆弱等因素共同作用,农民税
负显得异常沉重。
盐是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 河海大学周倩倩《沦陷区的盐政、盐商与盐荒》以中国
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盐务档案为基础,从社会史的视角考察沦陷区的盐务。 作者认为,日伪在沦陷区
实行盐业统制政策,不但使盐商和盐民遭受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在较大范围内引起盐荒,造成社会
问题,反映出日伪政权的失败统治。
如果说上述研究可视为社会经济史的中观研究,那么下述四篇论文则是采用微观社会史的方
法,对近代中国村、县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进行深描。 复旦大学阮戈《武童的餐食:清代中后期
武举群体饮食消费与浙南山区社会》基于松阳县阙氏家族文献,将研究视野投向乡村社会的商业
与科举。 认为松阳县存在商业性的武举培养活动,餐食消费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考试期间武童们
的餐食荤素搭配且蛋白质摄入丰富,可媲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工人群体。 这反映出石仓工
矿业积累的财富投入文化产业,促进阙氏宗族的持续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安劭凡《织布亦织网:聂
氏兄弟与近代北京小家庭纺织业者的“天下”构建》从燕京大学社会学调查材料入手,对清末民国
时期北京聂氏兄弟的家庭织布事业进行剖析,认为聂氏兄弟既改进织布的手艺,又积极维护社会关
系网络以扩展生意。 通过织布与织造社会网络,聂氏兄弟构建了小人物的纺织“天下”。 山西大学
郭心钢《农商互动与地方社会———以近代山西虞乡县为考察重心》以山西虞乡县的从商农民为对
象,指出农民经商刺激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对农家经济和阶层流动产生重要影
响,形塑着区域社会中的人口、婚姻家庭、认知边界、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等内容。 兰州大学刘宝吉
《缙绅世族与县域社会变迁:沂水“四大家”的历史考察》在帝国体制与区域社会长期作用的视野下
考察沂水“四大家”,认为沂水“四大家”在官、绅、民三方互动中交织而成的文化网络,起到维系县
1 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