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7 - \2023年3-4月
P. 157
2023 年第 2 期
崛起后涉及的利权争夺是近代中外交涉的焦点之一。 河北师范大学韦震《六河沟煤矿矿权丧失与
收回发覆———以国家治理、社会舆情与商人素养为视角》 关注中国第二大民族资本煤矿———六河
沟煤矿矿权的丧失与收回。 作者将该问题置于国家治理和生产方式近代转向的语境下,认为国家
治理水平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族企业个体的成败荣枯和国家的工业近代化。
五
关于近代中西交流,诸多研究聚焦于近代中国在西力东渐下产生的政治、外交、军事、商贸与社
会经济变迁,本次论坛的几篇论文则更关注知识与信息在中西间的双向流动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近代西学东渐是知识史、科学史、文化史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李侃《晚清新教传
教士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筛选———以慕维廉译〈地理全志〉为中心》以慕维廉编译《地理全志》时
对底本中自然科学知识进行筛选为研究对象,揭示新教传教士在自然科学知识与宗教神学发生冲
突时的权变,勾勒了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传教士传播西学理念的变化。
西方科学知识进入中国后,存在一条经中国士人在地化改造而成为中国之西学的脉络。 南开
大学陈拓《从徐朝俊到徐继畬:嘉道时期新旧西学的知识脉络》以松江徐朝俊家族的西学传承为个
案,呈现了西学自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的内在知识脉络。 文章提出一类与二类西学文献概念,认为
以徐朝俊《高厚蒙求》为代表的二类西学文献,是晚清国人认识新世界、应对新变局、接引新西学的
重要本土思想资源,在新旧西学跨时空接榫中扮演了过渡性角色。
中西方之间的知识流动从来不是西方输出、中国接纳的单向表达,也有以外交使领、新闻媒体
为中介的反向输出。 上海大学郑彬彬《认知中国市场的信息基础:英国驻华使领商贸情报的书写
与流播(1834—1875)》以英国外交部档案为基础,关注英驻华使领对华商贸信息的书写与流播。
认为,使领商贸情报的生产,是条约体制下英国领事制度、中国海关和英方信息共享三者互动的产
物。 英方据此获得中国市场信息,同时通过商贸情报向公共知识转化时若干重要信息的隐匿和情
报书写的分级,使领事从商贸情报为主的情报官员转变为综合性情报官员。 武汉大学李佳奇《曾
纪泽“西学中源论”在 19 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传:晚清〈曾侯日记〉 译史考辨》 以晚清驻外公使曾纪
泽使欧日记中“西学中源论”在英语世界的译传为研究对象,发现日记中的“西学中源论” 英译出
版在西方引起了广泛讨论。 英文报刊在三个维度评析此论:或在中西文化相通的基础上赋予西方
机械正面的定位,或强调该论蕴含的中华文明优先地位和华夷朝贡心理,或借之批判欧美进步
哲学。
在新闻媒介与信息传播的研究中,中山大学李子归《路透社与晚清上海租界电报新闻分销制
度的演变(1871—1901)》基于路透公司档案、怡和洋行档案和口岸英文报刊,研究晚清时期路透
社上海办事处建立之初的经营活动,认为路透社在上海落地是与上海租界既有的新闻代理机构
协商博弈的结果。 随着路透社主导的电报新闻消息分销制度的建立,中国也被纳入国际新闻
秩序。
除信息与知识的双向流动外,近代中西交往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次论坛中,有学
者采用微观全球史的方法,对地方市场的全球建构、在华西人的动物保护和西方器物的社会影响进
行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王骏光《上海虹口市场与环球旅行的经验》 关注近代各种旅行文本描绘的虹
口市场,在勾画地方性市场的全球史图景的同时,对近代西方殖民扩张中,西方人对东方的猎奇
与中西市场共性的寻找做了思考。 贵州民族大学王晓辉《 仁民与爱物的裂隙:近代西人在沪动
1 5 6